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而,其实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所应修的福德是很广泛的,这里只能举少数几个例子,也就短暂的一世、两世之间的因果,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还有其他的经论之中,也曾经提到这一些所施物与未来果报的关系,譬如说《佛说布施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个部分,就可以自己阅读参考了,然后看看有没有是自己可以受用的。 (原标题:色施香施味施触施的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会影响学人很多世甚至是很多劫的,这已经不是因为布施了错误的世间法,所产生影响的层面是来得比较狭隘了。财布施指的是,布施给众生财与物。又有所谓的外财——指的是自身以外之物,包括财宝、房舍、畜兽、饮食等等。假如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可以蓄养奴婢的话,也就是说,奴婢也是施主所拥有的话,那么当然也是可以布施的,乃至是妻与子女,道理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究竟布施供养一位持戒比丘一碗饭,这功德有多大呢?是不是真的胜过得到四天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呢?请继续看《杂宝藏经》这个阿那律尊者的本生事迹——接续著刚刚的佛典故事,佛陀十大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以自己为证,用宿命通回忆起: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长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利咤,次子名为阿利咤,他时常告诫儿子们:高处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往下堕,而拥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贤愚经》曾开示: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当时有佛出世,号毘钵尸佛,十号具足;佛灭度后,遗法在人间流传。有一些比丘教化到某一个村庄,当时村中有许多人看见僧人来到村庄,大家竞相供养衣服、饮食等物,让出家人得以四事无缺。当时,有夫妻二人贫穷下贱生活非常困苦,由于先生看见大众竞相供养僧人,反思自己贫穷下贱,无法供养!不禁流下泪来。妻子看见先生流泪,问:&l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或者已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著种种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他在来世所得的福德果报,不可能忽然就被别人劫夺掉的,他的福德会不断地出生而让他得到受用。佛陀说这种福德,将会如影随形的追逐著他,就如同影子一直追随著人一般,永不离开。有的人说:这个福德在今生受用,而命终之后就会永远失去了。佛陀却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物坏以及不用这两种情形下,果报才会不现行,并不是在命终之后,就一定会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我们布施的财物必须是合法取得的,不是像有的人劫富济贫那样。如法的布施,可以让我们未来世的财物,不会被国王、盗贼、大水、大火等所侵夺损害;譬如有的人赚了很多钱,可是却要缴很多不合理的税,被国王大量征收;或者不幸被盗贼抢走、偷走,或是遇到水灾、火灾而失去了财物,这就是过去生布施的财物不是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果报。接著,佛陀又说:如果是以好的食物、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触娆众生。今虽得人,宿习不除,故复生瞋。」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景德传灯录》卷3达摩大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4“诸佛无上的胜妙法道,必须经历久远时劫的努力勤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能履行一般人难以实行的,要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哪能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获得真正的大法。”这是达摩大师对二祖慧可所说的话。当时达摩大师在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为常生瞋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当然,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因为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瞋恚的当时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真的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自己,也焚烧与众生的善缘。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诸比丘处处供养。于后时间,僧有少缘,竟不随从,便出恶骂:『汝等佷戾,状似毒龙。』作是语已,寻即出去。以是业缘,五百世中,受毒龙身,心常含毒,触娆众生。今虽得人,宿习不除,故复生嗔。」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劝化比丘恶口骂者,今须菩提是。由于尔时供养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为常生嗔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当然,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因为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嗔恚的当时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真的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自己,也焚烧与众生的善缘。又因为嗔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无数百千亿劫,以妙辩才称赞此华,功德无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善男子!我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知己身无去无来,无行住处。所以者何?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到了周一快乐上班日!今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去上班!当一个菩萨如果福德不够,可能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利!而如果定力不够,那在事业或生活中不顺利时就容易退转!因此定力和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常常强调证悟的条件,请看这一篇:今生能信受,都是往世多劫修行的结果【洞山•禪師】开悟证般若注意事项记得平实导师曾经说过,开悟菩萨退转的原因有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能够年轻证悟的困难点会比较多,那需要往世多劫就努力修行累积福德,以及往世就有发愿要年轻证悟,那最关键的其实是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要我们证悟那就一定悟的了!觉得我们因缘还没到,那就会让我们慢慢磨!平实导师在《随缘》第54页中提到:「........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常常想着佛、常常求佛,佛若护念你的话,那么你的感应将会很快,你要悟得如来藏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此邪知邪见、邪师邪法泛滥的末法时代,能与正觉同修会萧老师所弘传的法相应,并能够立下志心参与共修,都是于无量劫已深植善根,并已发了菩提心者,方能于此世善知识处所修学了义。善知识者,即是知己之心、识己所行,于己有益、能导己于善道者,也就是能益己于菩提之道者,才叫做善知识。而善知识又可分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与教授善知识,参加正觉同修会之共修,具足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不增不减经》于未来世有谤于我法轮身披于袈裟说有无诸法说无真如我惟是虚妄说作比丘学者不应共和合是人立有无堕于二朋党破坏诸佛法彼不住我法——《入楞伽经》卷十说无真我者谤法着有无比丘应羯磨摈弃不共语说真我炽然犹如劫火起烧无我稠林离诸外道过——《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执著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师、居士们如果以意识心教导佛子们,说一念不生之离念灵知心就是开悟者所悟的真心,佛子们被误导而信以为真,而且也被名师印证了,其实并不是真的悟了;就算是日夜精进不懈怠,三大阿僧祇劫都安住在这种觉知心的境界中,也仍然是悟不出来的。佛子们!如果是真想学佛而不只是学声闻、缘觉,想在此一生当中找到回家的路,那就得寻找明心与见性的方法,因为明心与见性才是回到本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