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至于三归是指归依佛、归依法、以及归依僧,归当然是回归或者归向,因为众生无始来在三界中轮转生死,佛陀以大智慧觉悟解脱生死的大道理,慈悲为怀,为了救护众生示现在人间成佛度众,就是希望众生回归到无生死的彼岸、归向涅槃。因此想要离开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开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菩萨要成佛三大无量数,如果屡屡的像龟兔赛跑当中的兔子,自认为自己很聪明,自认为自己福德广大,起了一个慢心认为:“我不需要精进!同样的时间,我就可以来收集比别人更多的智慧福德资粮。”那这样的心态,一定会让自己变得先发心却晚别人成佛。好,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样的人抱了这样的精神——一个精进不断的精神,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达摩祖师的开示:“诸佛无上妙道,旷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而下定决心之后,也必须要能够坚持下去,才不会产生进进退退的现象,而始终无法成就,因此这是大家所要特别留意的。另一方面,受戒的目的,除了为自己想要成就佛道之外,最主要的也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大家之所以选择佛菩提道,而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2)、标榜自宗而毁谤显教,是邪密假佛教惯用的伎俩!且不说诸佛之证量无边,但以阿罗汉为例,其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八万大,岂不知现存之《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及六字真言的来历?阿罗汉且如此,具足一切种智而圆满三明六通的诸佛,于此凡夫能知能闻的六字大明咒,却反而不知不闻,必须受学于观世音菩萨?可说是愚妄之语,不足信之。(五)、此宝王经中所言自相矛盾:除盖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者以有所得法观望佛法,期待如来,但对于自身无始来所造之业,却无有一丁点偿还之意;于少行用功之后,即是自认三关齐破,妄比诸圣;后有少殃即至,则怨天尤人,同诸凡夫,自受其殃!然诸佛菩萨非不慈悯,以当前有少殃在,即能发省身心过患。是以从上诸贤,无有怨怼于诸病苦者,乃至圣玄奘菩萨受剧大病苦时,唯一所想者,在于担心所翻译者是否无有合乎佛意;众圣贤者之用 三摩地

2018-07-22

地球人类起源的,正如佛教所认知的:初地球形成以后,便有光音天的天人命终以后,自然在地球化生。那时候人类仍然是天人的模样,身带光明,飞行自在,长寿久住,也没有男女家庭之分。后来由于贪食地味(一种食物),身体变得粗重,不能飞行,身光也暗淡下来,终于成为现在的模样。人类久住地球以后,少数人之间有了亲密行为,便出现了男女,有了情欲,由此逐渐形成了婚姻、家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去到极乐世界就解决了吗?没有!性障若没有伏、除,去到极乐世界以后,弥陀世尊就让他住在七宝池的宝莲花中,继续听闻佛法,经过这里的无量以后,性障伏、除了,才能花开见佛,结果还是要除,逃不掉。因为性障本来就不是靠诸佛来为他断除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因缘,诸佛都不会为他转变内相分。除非那个世界需要他来住持,才会帮他这样做,那就是他有大因缘。没有这个大因缘 三摩地

2018-07-22

我将在一大阿僧祇以后才会证得初地真如。那也不能算是实义菩萨。因为明明已经证得如来藏了,却妄自否定,而又轻视自己,说要等到一大阿僧只祇以后才证初地真如,那就是于己身生于轻想嘛!第八个条件是: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当你愿意布施时,不必刻意设定:今天出门一定要布施。有些好人有一个习惯,日行一善:我每天出门最少要布施一百块钱。先设定一个出门的条件,然后特地挑 三摩地

2018-07-22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就三障之中的业障的势力,认为它是影响最大的,因为: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时不亡。是诸业能久住,和合时与果报;如谷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大智度论》卷5)意思是说,累积蓄集了种种业的势力,即使经过百千万的时间,都还是不会消失 三摩地

2018-07-22

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着,于是长远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着;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着。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着,就会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 三摩地

2018-07-22

祂是把这个佛位,预记说未来世会有弥勒菩萨,于未来的增的时候成就佛道!这表示说未来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把佛位传给弥勒菩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阿罗汉他们的修证的境界,它是不等于佛陀的,而且是跟佛陀的修证境界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前面的四乘,都只是佛菩提乘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三乘的关系,它们彼此的位阶,就是从人乘一直到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2

华严时的教法显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贵,并不是像二乘佛法那样子将灭止生,那样的贫穷的佛法;也显示出世尊从无量以来修行所累积不可思议的这些大福德,佛陀实为三界中福德与智慧皆具足的教主,是阿罗汉们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涅槃经》上说到,佛陀的出世就像阳光升起,它能够赶走了整夜的黑暗;所以,佛陀此时演说《华严经》,就像是太阳刚刚升起,大地还是黑暗一片,天边微微 三摩地

2018-07-22

《成唯识论》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种名,一名远波罗蜜多,谓初无数,尔时施等势力尚微,被烦恼伏、未能伏彼,由斯烦恼不觉现行。二名近波罗蜜多,谓第二无数,尔时施等势力渐增,非烦恼伏而能伏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罗蜜多,谓第三无数,尔时施等势力转增,能毕竟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犹有所知微细现种及烦恼种,故未究竟。】也就是说,《成唯识论 三摩地

2018-07-22

】在苦圣谛中,以八苦及三苦(详后第二节中说明)观察三界六道,已经道尽三界万法无一不苦,即使是正在人间享乐之时,也都还是不离行苦、坏苦;设使有人修得三界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了,将来往生非想非非想天中,并且能不中夭而具足八万大寿命,然而那八万大之中一念不生而住,也还是不离行苦;因为八万大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还是继续住于意识的行阴之中;诸行无常,最 三摩地

2018-07-22

略说如下:1、十信位之修证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成满,亦有乃至一万方得成满者。此十信成满之人,谓于佛法成信不退者,始入初住位中,继续修学比较深的佛法。十信位修学没有满足的学子,如果听闻甚深佛法,往往会心生烦恼;我见、情执严重者,当他听到善知识所讲的了义佛法和自己信受的老师所讲的法不同时,甚至会犯下诽谤、诽谤善知识的大恶业。如是果报,《大乘方广总持 三摩地

2018-07-22

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所说:【诸善男子!若一、二,乃至十,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也就是说,菩萨从十信达人转入十住位,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位修学般若,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教导 三摩地

2018-07-22

意思是说,由于成佛的时非常的久远,所以菩萨在这长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度度他,行菩萨道,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这大白牛车可以运载广大的众生,因此也称为大乘菩提。而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证的内涵是至高无上、究竟无比的胜妙,它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也称为大菩提。然而这大乘菩提所修证的内涵,包括了解脱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实是含摄在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恒、审、思量性的意根,也不是无缘就可以从如来藏心中生起运作不断的,祂还是得要依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无明种子,才能不断的从如来藏心中流注意根种子,而使意根从无始以来就恒而不断。正因为种种万法的缘生缘灭,故而皆为无常,非是永恒,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什么叫做诸法无我?《成唯识论述记》卷9曰:此即心外非有法也,即是由有能计心体,计有物也。这阴界入所生 三摩地

2018-07-22

成坏示意大成坏之相示意 前大中空已满,新世界又得产生(以娑婆世界为例)。过去无量无量佛出世成二十小空中布大重云,注大洪雨,滴如车轴无数千年,水遍大千空中,乃至二禅光音天而止复灭。水为大风轮所住持,吹波鼓沫,沫聚自然坚固而成七宝天宫,即初禅梵天宫成。彼大水聚退下,有大风阿那毗罗吹掷水沫复成宫殿,欲界六天宫殿次第而成。大水再减,大风吹沫 三摩地

2018-07-22

其从上至下,名目如下表所列:界天名身长寿命无色界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天 80000大无所有处天 60000大识无边处天 40000大空无边处天 20000大色界四禅色究竟天16000由旬16000大善现天8000由旬8000大善见天4000由旬4000大无热天2000由旬2000大无烦天1000由旬1000大广果天/无想天500由旬500大福爱天250由旬250大福生天125由旬125大三禅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