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对一个造了恶业的人,而还可以蒙佛菩萨和善知识的慈悲,心中真的有说不出的欢喜,真的也不知道如何报答佛恩;虽然烦恼还是随时现起,但是还是不碍这个证悟的知见,知道自己没有白费多生多的修行,可以知道这个明心真正的道理,又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可以即将走完这一大阿僧祇的道路,心中诸般感触,实在是不知如何尽述。所要说的,已经几乎都说了。为了的未来,有些事情还 三摩地

2018-07-22

而后你自会感到,祂才是你最深切的需要,这份接触和拥有不会带来匮乏和丧失,因祂本来完美,在祂本来完美的光辉映照下,你开始发现自己,发现祂才是你自己,发现祂才是你唯一的身份,这个存在无需任何的证明,你知道你本自具足,无始一直长存,乃至时间空间于你而言,不过也是暂时的建立而已,自此你开始觉醒,开始慢慢从梦中醒来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抑制梦中的贪婪,而是认 三摩地

2018-07-22

一失人身万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复次,依《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大乘菩萨法道异于二乘声闻缘觉者多矣,大小乘之间种性有异、心量志向有异、所证有异、智慧有异、行门有异、方便有异、功德有异、时有异、断生死有异、所断烦恼无明有异、断习气与否有异、所断惑障有异、果德有异……等,确实有诸多层面的差别不同,因此可说大小乘是「非非壁垒分明」。故以证悟的菩萨来看大小乘,乃「非壁垒分明,非非壁垒分明」,成就中道义 三摩地

2018-07-22

13、这类众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恶道中,经无量亿不可数岁月,于此世难得此人身,却仍是如此,因此注定死后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堕回畜生道中。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从鬼界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1、此人的长相是黑黑瘦瘦,面无光泽。2、头发短恶,黄赤苍浪形状,褰鼻.怒目,眼白直视(鼻子弯弯曲曲,眼睛凶凶的,露眼白,目光是直直的)。3、常会觉得饥饿口渴,常想要吃东西。4、个 三摩地

2018-07-22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的计时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刹那,最大的单位是,其他还有年、月、腊缚、牟呼栗多等。刹那是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其余时间单位都是由刹那累计而来,对于刹那的定义,一种是从色身的行为上定义的,如《俱舍云》卷十二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还有一种是从心行来定义的,如《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教对于计时,还有一种笼统的方法,概 三摩地

2018-07-22

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性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性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成就初果人,这才叫做「明白」;然而初果不等同于四果阿罗汉,如何说是了脱生死,如何说是成佛?阿罗汉根本没有意愿要成为菩萨,哪里可以成佛?不明白说法的人,就是将别人说过的,继续东拼西凑,以为这样是在说法,这样的人是不清净说法,如何说如是之人懂得佛法?「入灭」的「阿罗汉」(其实只剩下如来藏)即使将来因为如来藏的自心流注意根种子,而继续出现于三界中,如 三摩地

2018-07-22

即使是一神教的上帝天神,他们在无量无数之后,终于了解了:原来山河大地确实不是自己在以前所创造的,而是由许多上帝共同创造的。耶和华身中也另外有一个上帝,原来是那个上帝造了自己;耶和华自己的伟大天身及觉知心,也都是他身中的那个上帝帮他创造出来的。那时,就是他走向佛法而成为菩萨的时候啦!哲学中的探讨也是一样的,所以哲学最后的归宿就是佛法。我说的这些话,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呢,对小乘人是这样说法,对于大乘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说法呢?那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以证悟者的角度来看,就存在着转依如来藏体性的课题(其实未悟的人也存在转依的问题),因为如来藏不是空谈,祂才是您必须在这三大阿僧祇长远修行日子中去体会的「您」。如来藏有没有「爱」这个世间法呢?没有!祂像个镜子一样,祂像个聚宝盆一样,可是祂不恋栈祂所产生的财富,也不恋栈祂 三摩地

2018-07-22

胜鬘夫人就跟世尊说:众生有种种的烦恼,而且有烦恼来染著这个心;而且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著,就是说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以来都容纳进去,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破坏,就必须先下堕地狱受长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受天福。这些业种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执持,并不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所能执持或者予以弃舍的。有情众生于三界之中受尽一生所应受之苦乐果报以后,又由如来藏执藏这一世所造善恶业种,而转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佛陀的教诲,是要教导我们认识生命的实相——根本心如来藏的体性,然后才能够让我们捨弃生死轮迴的洪流,从现在的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当中解脱出来,才能够真正的安忍而不造恶业,才能够勇于在三大无量数当中乐于救护众生、修菩萨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像这样不愿接受,自外于之外,对自己到底有何益处呢?现在还有许多附佛法外道团体的,冒用佛陀的法王称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母亲听到了这句话,就流着眼泪说偈曰:世尊在旷这么长的时间,慈愍一切的众生,舍弃了自己的头、目、髓、脑,现在证得正觉,三界的所有众生是如此的痴迷,堕入爱海当中。世尊!你应该要布施法船给他们,怎么现在要入涅槃了呢?世尊就回答母亲说:诸佛能够出现于世,祂并不是无缘而现,所以当缘尽了,又怎么能够继续再住下去呢?三世诸佛都是如此啊!然后世尊就脚踏着帝释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法性。说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 三摩地

2018-07-22

父母并不要求自己对我们,对我们下一代推干就湿、把屎把尿的付出,能换得我们对他们同样价值的回报!若说回报,怎样的回报才能与父母当年那样的付出匹配呢?您算得出来吗?我们算不出来,可是父母算得出来:对他们来说,看到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能够顺利的走入社会,工作,结婚,生子,这就是我们对他们最大的回报!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甚至,没有看到这一天,他们 三摩地

2018-07-22

三界中大千世界里面,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一切都没有安定的处所:不论你躲藏在哪里,找一个美丽的小岛,或找一个幽静的天堂可以躲在里面,过著好象幸福快乐日子;但是等到三界的火一烧起,欲界就败坏了,乃至于色界,也会一直败坏到三禅天,所以没有究竟的安乐。所以你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一个究竟可靠的、一个真正的住所呢?这住所并不是身体的住所,这个就是智慧!就是要靠著你 三摩地

2018-07-22

」这部《金色童子因缘经》非常有启发性,后来的剧情非常曲折,金色童子因长的太庄严,被一位妓女给爱上,而这妓女是阿阇世王手下的一位恶臣,名叫勇戾的心爱,因妓女想主动贴上去原因,让恶臣超级不开心,因此,金色童子陷入命中,但后来蒙阿难尊者出手相救并证圣果。阅读完了三则故事后,回来谈「求菩萨子」的主题,在《瑜伽师地论》提到不孕原因有三:「产处过患所作、种子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母亲听到了这句话,就流着眼泪说偈说:世尊在旷这么长的时间,慈愍一切的众生,舍弃了自己的头、目、髓、脑,现在证得正觉,三界的所有众生是如此的痴迷,堕入爱海当中。世尊!你应该要布施法船给他们,怎么现在要入涅槃了呢?世尊就回答母亲说:诸佛能够出现于世,祂并不是无缘而现,所以当缘尽了,又怎么能够继续再住下去呢?三世诸佛都是如此啊!然后世尊就脚踏着帝释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