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众生如果受持三归依戒就会有三十六位神保佑!如果又受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那又会有二十五位神保佑!(每一戒有五位神!)而一般人没受三归依和受五戒,如果福德又修不够的话就容易被鬼神干扰!所以应该要受五戒修十善,如此才会有比较多善神护佑!那如果一般人被鬼神干扰该怎么办呢?好在可以持诵《正觉总持咒》!持大悲咒或《正觉总持咒》时都会有很多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说天,祂是修了十善业;修了十善业之后,有的人瞋心很重,他就成为天阿修罗;如果他没有瞋恨心很重,还修忍辱的话,他就成为欲界天的天人。那跟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就是六道的众生,我们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接触得到。譬如天人,祂也会跟人间接触,为什么?因为天界想要有更多的人,祂们才能够互相娱乐,所以祂也希望在人间的人可以修十善业,就可以生到天上,跟祂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以是缘故,世人有为鬼神所触娆者,有不为鬼神所触娆者。’”白话略释:佛陀告诉比丘说:“一切人民所居住的房舍屋宅,都有鬼神居住其中,没有任何一所舍宅是没有鬼神的;一切的街道巷弄及十字路口,屠宰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戒也能听得进去,真的领受了,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假使这些还能听得进去,才会告诉他五蕴虚妄而让他证得初果。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大乘的菩萨当然更是如此。所以即使是讲真实理的《金刚经》,佛陀也要为大众讲布施。为什么连讲理的经中都要说布施?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佛要看你有没有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所以称为百福。《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持戒不犯,譬如持五戒不犯可以保住人身,加修十善业道就可以生到欲界六天去,所以念戒不犯就会有保住人身的福德,念善法戒就一定会行善而出生了来世往生欲界天的福德。持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佛说到第六度了: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不犯十恶业道!|反而勤修十善业道,而且要努力修学一切世间之事;因为菩萨必须在五明中求,所以菩萨不能荒废世间事。而且,说句老实话,诸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其实也都不离世间事,发起诸地满心现观的因缘都是在世间法中,往往一件看来好像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你的智慧与福德因缘都具足了,就只是一件稀松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正法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喜欢喝酒的人容易现瞋恚相,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因为他喝酒了以后,会落于放逸处,所以不愿意去约制你自己的身口意行,奉持在十善的这个善法上面,所以就容易故瞋,容易现瞋恚相,所以喝酒的第四个过失,就是现瞋恚相。第五个过失是坏田业资生法,也就是说你喝酒的话,容易造就身口意诸业,而破坏了你的这些田业资生法的资财。第六个会增致疾病,我们都知道喝酒伤肝,但是很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一般来说,五戒十善也是通于外道的世间善法。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人行十善业,死后可以,结果他还没到死的时候,你觉得说反正他现在活着,也不如死了然后去享福,所以你就建议他说你干脆以后去,那可以享多少福报。结果他相信了,他也了,那就是赞叹杀。所以赞叹杀也算是杀人,这种叫作愚痴杀人,而且死后还是会下地狱。杀人的方式还有咒杀,咒杀就是以符咒来杀人,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学符咒。学符咒杀人这不是佛教的,有一种宗敎团体,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位穷人,也就是修行的菩萨,因为他有归依三宝、持五戒、奉行十善,能够持斋戒,使自己的身心清净,然后愿意忏悔往昔的这些业障,慈心地对待这些有情大众,才能够获得这样良好的一个果报。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这个是这篇的整个故事。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喜欢喝酒的人容易现瞋恚相,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因为他喝酒了以后,会落于放逸处,所以不愿意去约制你自己的身口意行,奉持在十善的这个善法上面,所以就容易故瞋,容易现瞋恚相,所以喝酒的第四个过失,就是现瞋恚相。第五个过失是坏田业资生法,也就是说你喝酒的话,容易造就身口意诸业,而破坏了你的这些田业资生法的资财。第六个会增致疾病,我们都知道喝酒伤肝,但是很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一些庄严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上得来的,所以戒定慧三学当然函盖了八戒斋啊!这些都是无上菩提的庄严,都是未来成佛时的璎珞啦!像这样的清净八戒斋,一日一夜清净受持,既是容易做得到的事情,而又容易获得无量的功德,如果有这种容易做的功德而不愿意去做,那个人就叫做放逸!所以如果无法在财施上面修持福德,也没有很多时间每日做义工的话,可以考虑八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中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