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烦恼、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长戒。如除毒药凡有三种事:一者阿伽陀药、二者神咒、三者真实。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若多放逸,无有惭愧及以信心,当知是人决定能作十不善业道。是十业道复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 三摩地

2018-07-21

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将欲坏灭以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1

若菩萨自行十善教他修行。见修行者欢喜赞叹。大悲无量怜愍众生。发弘誓心摄受。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有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二者舌广薄长如莲华叶。若菩萨恒说实语爱语美语。敷演不使颠倒。以此业缘得梵音声如迦陵频伽。妙响深远如天鼓振。若菩萨起慈敬心观诸世间如父如母。不起三毒视诸众生。以此业缘得二种相。一者眼睑青好如优钵罗华。二者眼睫绀焰犹如牛王。若菩萨见 三摩地

2018-07-21

亦当安止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复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众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于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于天上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等视众生同于子想。是义深隐我未能解。世尊。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于诸众生修平等心同于子想。所以者何。于佛法中有破 三摩地

2018-07-21

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 三摩地

2018-07-21

可意者名十善报。不可意者十不善报。若言诸行悉皆无常。而作业者于此已灭。谁复于彼受果报乎。以是义故诸行是常。杀生因缘故名为常。世尊。若言诸行悉无常者。能杀可杀二俱无常。若无常者谁于地狱而受罪报。若言定有地狱受报者。当知诸行实非无常。世尊。系心专念亦名为常。所谓十年所念乃至百年亦不忘失是故为常。若无常者本所见事谁忆谁念。以是因缘一切诸行非无常也。世尊。 三摩地

2018-07-21

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等觉菩萨在百劫于一切所知境中,断除所知障中极微细执着愚痴,及修集福德满足已,成最后身菩萨,住兜率天观察世间时节因缘;众生法缘若熟时,即降神母胎,人间受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 三摩地

2018-07-21

其它譬如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都很重要,不可以忽略,但是特别以孝养父母公婆和奉事师长为必要的条件。《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佛云:“师开导人耳目,智慧明达度脱人,令得善合泥洹之道,常当孝慈于佛父母,常当念师恩;常念不绝、即得道疾。”佛言:“天下有佛者 admin

2018-07-21

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发心,未来世必能再转生为人继续修行。一个佛弟子应该有此信心,并在此安心。”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 admin

2018-07-21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admin

2018-07-21

但是善行指的是什么样的心行?在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中的善行;如果一个人有烦恼,但是他十善业的善行,他仍然是可以做,所以他并没有所谓不随所欲这样的一个事情;因此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当中的善行。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呢?譬如说,一个人面临五欲境界的时候,他的心被五欲这样可爱的境界所系缚,那么他所不能展现的心行就是无贪;所 admin

2018-07-21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三摩地

2018-07-21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念又可以用六念来作说明,六念的前三个就是忆念三宝——念佛、念法以及念僧;除此之外,另外还要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要经常忆念着要布施、要持五戒、要修十善业道,并且应该要自我期勉:生生世世都不忘记修行成佛的大目标。这就是念心。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1

复行十心,所谓: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罗蜜戒。是人复行十善,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报。上善有三品,上品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烦恼,集无量善业,亦退亦出。若值善知识,学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尔者,常没不出,住退分善根,如上说。《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若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1

还要行十善。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