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5万年注:单修五戒十善感生四天王天、忉利天,修五戒十善兼修定(未得初禅,证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则感生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由旬据大唐西域记载,旧传一由旬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其和现代单位的换算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一由旬等于13至16公里。劫的详细说明在后文中有,这里给出粗略的计算结果,1中劫约3.3596亿年,1大劫是4个中劫,约13.4384亿年。 三摩地

2018-07-22

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原标题:五十二阶位) 三摩地

2018-07-22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三摩地

2018-07-22

(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略说如下:1.菩提道十信位之修证修学十信之学子,有一劫成满,亦有乃至一万劫方得成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一般众生来见佛时,佛看他的缘不很成熟,就为他讲如何保住人身,一定要持五戒;如何往生欲界天?你要修十善业。如果想要进一步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你要修四禅八定;这就是人、天乘。如果讲完了以后,看他心性转变了,犹如白曡易能染色,就用胜妙的色彩把他染上去,那就是为他宣讲解脱道乃至般若、唯识种智。对于五浊恶世的众生,一定要这样次第性的施设,由浅入深来做渐次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目世间八正道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 三摩地

2018-07-22

这位穷人,也就是修行的菩萨,因为他有归依三宝、持五戒、奉行十善,能够持斋戒,使自己的身心清净,然后愿意忏悔往昔的这些业障,慈心地对待这些有情大众,才能够获得这样良好的一个果报。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的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假设有善 三摩地

2018-07-22

五戒十善属于人天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陀不仅讲授了十种善法,而且强调一切善恶业都是唯心所造,“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就为宣讲般若智慧做了铺垫。经中还提到了四摄法、六度等等,这也是在为讲授菩提心做准备。在讲述果报时,佛又反复强调:“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he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不恶口也是十善业道之一,持五戒、修十善之人,因为心性良善,能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因此舍报后得以往生欲界天享乐。反过来,常起恶口之人,心性恶劣,与三恶道境界相应,舍报后便会下堕受苦。如果已经造作了恶口的业,就要想办法赶快化解、忏悔,最好能当面化解,这样才可以让恶业减轻,甚至消灭,乃至可以转为善缘呢!此外,对一般人都不应该恶口了,更何况对自己父母 三摩地

2018-07-22

这表示那时的人们心性都很善良,大家都修行十善,都不侵犯他人,所以都能长寿。有人在那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另外一人在此时受持佛戒一世不犯;就是说,此时受戒一百年不犯,那时受戒八万四千年不犯,两人的功德果报并没有差别。这里面当然有道理,是因为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平等的缘故;也就是说身、口、意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样是不杀。他们持八万四千岁的不杀生,我 三摩地

2018-07-22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 三摩地

2018-07-22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5、为人作首含笑(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 三摩地

2018-07-22

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後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後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5、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来作对治。而且佛不但劝人为善,更教人为善而要不住着于善,要有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三、不是消极逃世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看看那些打从出生就生在非洲的一些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饥饿、面对战争,哪来的光明面?哪来的快乐面?从上面我们看到,能不能一生之中,都一直有或者是常常有爱人相伴、事业顺利、饶有财富、康泰安宁等种种的快乐,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各自福报的多寡,而凡事必有因,这些福报的因是什么,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五戒就是戒杀、戒盗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