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善而求生天堂的们,他们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到佛教而信受了,就会修学天乘的善法,在持五戒以外,更进一步修行十善业道,心中回向来世生于欲界天中,但是却不可能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能修学佛法的人有三种:第一种是声闻种姓的自了汉,第二种是缘觉种姓的自了汉,第三种人则是可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种姓。凡是出家以后只想自己赶快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寺院 三摩地

2018-07-21

然此天身是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与佛所说「欲得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须经过努力的布施、修五戒、十善、精进禅定及消除性障才能得到欲界天人异熟果报」的开示,是完全不符的;假使想要获得色界天身,必须亲证初禅到第四禅,舍寿后才可能得到色界天身;观想所成就的色法大身,只是心中的内相分影像,不能存在于天界;因此西藏密宗的观想法实质上是外道法,与佛法无 三摩地

2018-07-21

生天堂就比较难一点,因为要持五戒并且修十善;想要去地狱就很简单,拿着刀子街道上乱砍一通,只要有人死就一定可以去。所以不管去哪里都容易,但是永远都是意识心的作意,而意识心永远都是只有一世;所以想要靠着证悟,想用证悟的功德而在大病痛来时不会生病,那是愚痴人。去年初离开同修会的领导者说:“我若真的开悟了,刀子割了也不会痛。(大众笑…)叫它不流 三摩地

2018-07-21

他常修十善业,而远离十不善业。在忍辱波罗蜜多的性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菩萨的心性柔和,如果别人对他作不利的事,他的心中不会瞋恨,也不会想要报復;如果对方知错而向他忏悔的话,他会立即接受,不会在心中纠结仇恨。他对于一切的世间苦都能够堪忍、耐受,不会生起忧悔之心。他在精进波罗蜜多的性相上,可以看到这位菩萨本性就是精勤不懈;他向来早起晚睡,不会贪爱睡眠, 三摩地

2018-07-21

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原标题:菩萨五十二阶位) 三摩地

2018-07-21

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修行十善净三业,离酒放逸及邪命。观身命财速危朽,应施福田济穷乏,施为坚牢无与等,最为第一亲近者。勤修净戒除瑕秽,亦莫悕求愿诸有,譬如大地殖众物,戒亦如是生诸善。修忍柔和舍瞋恚,佛说是行最无上,如是精进及禅智,具此六行超生死。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一生中,求法、弘法、破 三摩地

2018-07-21

成就初地满地心后,复转入二地入地心中,广修二地菩萨诸善法、十善业道、严持戒行。又进修二地所应进修无生法忍(二地所应修证的一切种智),于因缘成熟时,成就光影现观(了知如何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亦即了知如何转变自己内相分之观行),永不毁犯清净戒律,是名真实持戒,便满二地心。成就二地满地心后,复转入三地入地心,广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 三摩地

2018-07-21

于无量世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四十牙齿,齿白如雪,诸齿齐密三相,是由于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中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接受后心生欢喜,常常乐于称赞他人的功德。(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在行菩萨道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要修这个百福庄严的时候,要先起五十思——修心五十;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都一样不离十善业道的修行。所以说什么叫十善业道呢?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等等,乃至不贪、不瞋、不痴。这样子具足了十善业道的思惟,而且每一个十善业道的每一个都要起五种思。这里举说:譬如说离杀——第一、十善业道里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世间道的内涵有哪些呢?基本上我们分为三点来说:第一点,有的人是把世间人天乘的善业善道来行善当作是成佛之道,而且说把这个当作“究竟的成佛之道”;可是实际上成佛之道当中的内涵,是包涵了十善业道,可是并不能说十善业道就是成佛之道。举例来讲,有的人他一天到晚去布施行善或者是慈济众生,每天帮众生的病苦,照顾或救济危难,这是在佛法当中是属于人天乘 admin

2018-07-21

有天眼明者看到:鱼虽然死后,可那是因为牠畜生道的业结束了,由于其过去的业中还有天福应该受报,所以就生天去了!他可以正确的说明,鱼死后生天,不是因为泡水,是过去世的十善业还没有受报,所以因缘成熟后。明、通的差别在于,一个只看到现象,不知背后的因果;如果有明,就清楚因果而不会被现象迷惑。从这个道理可知,阿罗汉如果修证到三明六通,对于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都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世间道的内涵有哪些呢?基本上我们分为三点来说:第一点,有的人是把世间人天乘的善业善道来行善当作是成佛之道,而且说把这个当作究竟的成佛之道;可是实际上成佛之道当中的内涵,是包涵了十善业道,可是并不能说十善业道就是成佛之道。举例来讲,有的人他一天到晚去布施行善或者是慈济众生,每天帮众生的病苦,照顾或救济危难,这在佛法当中是属于人天乘的善法,这个是属 三摩地

2018-07-21

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中都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善行指的是什么样的心行?在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中的善行;如果一个人有烦恼,但是他十善业的善行,他仍然是可以做,所以他并没有所谓不随所欲这样的一个事情;因此这里的善行,指的并不是十善业当中的善行。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声闻菩提所说的)善行呢?譬如说,一个人面临五欲境界的时候,他的心被五欲这样可爱的境界所系缚,那么他所不能展现的心行就是无贪;所 三摩地

2018-07-21

若于一期生死中,造诸十恶不善业行,即是聚集未来世再受三恶道五蕴之种子;若于一期生死中,造诸十善业行而执有为福德善报,则是聚集后世三善道五蕴种子。此二业行,皆名聚集轮回苦种,是名苦集圣谛。修道之人若未解了定中定外能知之心剎那生灭,复未了知作主之心剎那异缘、念念无常,将此二心内执为我;复以此二妄心无形无相,矫辩为无我空性,不信善知识语,恒执不舍,亦是苦 三摩地

2018-07-21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三摩地

2018-07-21

以两者从无互属,以世人所说「色身」「心识」不相同,乃至佛陀别立「色」「识」二蕴,所以两者互不相属,功能乃至所指体性各异,如何为彼之缘起支?如邪人说,持受鱼戒,终日于水中,以其所知,某一鱼殁后,所以以为如是持守戒律,即为之因;现依佛言,当知不然,以五戒十善持守奉行,为生天之因。所以「色」「识」并不互入,如何为彼此因,如何为彼此果,彼此互说,相调其缘起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目世间八正道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 三摩地

2018-07-21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我们今生听闻,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