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不愿再来人间利乐众生,那也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奇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说:哎呀!明心了还会退转?那一定不是。谁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否请老师开示:菩萨种性的义涵是什么?如何发起、乃至菩萨种性?答: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平实导师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是三行位菩萨的“无瞋恨行”。《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经说法虽有文辞用语异同,然验证发心,赞叹发心,诸经同说,实为大事,学佛第一件重要大事,不应轻忽漠视,以为发不发菩提心,作不作菩萨,受不受菩萨戒,都是可以缓一缓,都是可让佛菩萨自动来摄受我,佛菩萨应该明了我的心志,因此可以不必发起菩萨心,畏惧成为菩萨!我初学佛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清楚如是行门的重要性,也每每看见大家,众多学佛人不敢以菩萨相称,真是末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性是何时才算具足呢?其实明心时还不算具足,见性了也还不算具足,还得要十行位满心以后才算是具足菩萨性。所以十行位满心之前都还有可能上心作中、中心作下啊!从这里就知道佛菩提道不是那么容易修的法,因此假使有人明心之后退转到声闻法中只求解脱,不愿再来人间利乐众生,那也是正常的,一点儿都不奇怪!外面的人不知道,就说:哎呀!明心了还会退转?那一定不是。谁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如果他进入到菩萨三果的话,那么他相当于十行位的第三无瞋恨行或第四无尽行。可是解脱境界虽然类似于第五地的菩萨,但是菩萨三果仍然不是菩萨五地。(原标题:菩萨三果——断五下分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如果他进入到菩萨三果的话,那么他相当于十行位的第三无瞋恨行或第四无尽行。可是解脱境界虽然类似于第五地的菩萨,但是菩萨三果仍然不是菩萨五地。(原标题:菩萨四果的修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如梦的现观。当十回向位满心时候,要勇发十无尽愿,成为通达位的菩萨,发起一分的道种智,并且要能够永伏性障,成为意乐清净的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要主修戒波罗蜜,要能够戒行自然清净不犯;三地则主修忍波罗蜜及四无量心、五神通,要能够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照《华严经》以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所说的,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位等五十二个阶位。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一切有情在还没有接触佛教三宝、听闻之前,可以说都称为具足各种缠缚的凡夫,对于什么是善恶完全不了解,对于因果也没有正确的知见;如果努力培植了足够的福德因缘,有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十行位中,第二十一参长者青莲华香、第二十二参海师自在、第二十三参长者无上胜、第二十四参比丘尼狮子奋迅、第二十五参婆须蜜多、第二十六参长者安住、第二十七参童子等觉菩萨观世音(特地示现者)、第二十八参童子正趣菩萨(也是示现)、第二十九参天天、第三十参道场地神名为安住。再来是十回向位:第三十一参夜天婆娑婆陀、三十二参夜天甚深妙德离垢光明、三十三参夜天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如梦的现观。当十回向位满心时候,要勇发十无尽愿,成为通达位的菩萨,发起一分的道种智,并且要能够永伏性障,成为意乐清净的初地菩萨。二地菩萨要主修戒波罗蜜,要能够戒行自然清净不犯;三地则主修忍波罗蜜及四无量心、五神通,要能够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随于定力、慧力、性障、福德的差别,在见性了以后,就证悟了世界如幻观而入十住位;有的在见性了以后,同时证得自心七识如阳焰观,而入于十行位;也有的人见性以后,再证得一切行如梦幻的如梦观,所以入了菩萨的十回向位。这个都是因为菩萨在修行上,过去的修行的多世熏修,于福德还有差别。所以佛菩提果在别教上面,为何有这样子修证的这样子的一个差异呢?也就是因为过去 | admin 2018-07-22 |
![]() |
随于定力、慧力、性障、福德之差别,有于见性已即证世界如幻观而入十住者;有于见性已,同时证得自心七识如阳焰观,而入十行位者;有于见性已,同时证得一切行如梦幻者,即成十回向位菩萨。此依往昔世之多世熏修而有差别,非一切见性人皆同一位也。依最低标准而言,真悟藏识之人,若不退转否定所悟藏识转取意识心为真心者,此人位在七住位,尚须依第三章之第三、五、六、七节进 | admin 2018-07-22 |
![]() |
纵使已离习种性位,也还不是别教圣人,因为还没有修除十行位的性种性,以及十回向位的道种性,都还没有进入初地,还不是圣种性的菩萨。所以,如果以严格定义佛法中的圣人来界定大修行人,那当然指的应该是初地以上菩萨及诸佛。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0集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正源老师 (原标题:什么是大修行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以菩萨而言,信位的这个十阶位成满以后,要进入十住位修学,那十住位怎么修学、哪些内容?怎么样进入十行位、再进入十回向位?满足以后,进入十地修学以后还没有成佛,十地尚未成佛,到等觉、妙觉也还没有成佛。让菩萨知道:佛道的修学的次第为什么要经历那么长的时劫?为什么菩萨本身愿意一世一世在人间成就菩萨道?为了就是要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才有办法成就最究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照《华严经》以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所说的,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位等五十二个阶位。......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道的修学,大多是依照《华严经》以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所说的,把菩萨道分为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位等五十二个阶位。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一切有情在还没有接触佛教三宝、听闻之前,可以说都称为具足各种缠缚的凡夫,对于什么是善恶完全不了解,对于因果也没有正确的知见;如果努力培植了足够的福德因缘,有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则是要依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以及等觉位、妙觉位,以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来修学,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究竟成佛。但实际上二乘解脱道,并不是真正独立的法道,而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小部分。佛陀说法四十多年之后的末期,在开示《法华经》的时候,一开始就对唯一佛乘的道理,作了完整的说明。佛陀开示说:【十方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住位之后就要修学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长养,十长养就是要长养我们成为菩萨应该有的圣性,而不是长养凡夫性,希望我们能够早日具足菩萨种性。这个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要努力的去发起圣性;发起圣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把我执烦恼加以降伏。要把习种性位那些不好的习气加以消除,这就叫作长养圣性。发起圣性以后,才能说是性种性的菩萨,具足了菩萨性使十行位,才能进入十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