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历事链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2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 三摩地

2018-07-23

当你转依祂这种清净性以后,历缘对境之中渐次修行,妄想自然就渐渐地消除了。】(《人间佛教》第68~69页)若没有转依如来藏,光是知道如来藏的所在,那还不算是开悟;因为没有未到地定而无法真实的确认说:「我已经依止如来藏,决定要这样来改变自己。」也就是说,祂的转依没有成功,知道如来藏的所在时依旧只是常识、知识而已,不是真的开悟。所以要转依成功了,才不会退转;否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善法于世间,佛法于世间,都是以这样的历缘对境的时候,菩萨自身的心来作裁量;如果你还会生起其中许多违背的心行,违背这些法的时候,就是没有转依成功。所以当你一细数这些如来所叮咛的诸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哦,这个法很合乎人道,本来应该如此。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意根的功能它是很广泛的,在前面讲的是意根对于过去的事情,祂在扮演的角色;刚刚讲的这是意根对于现在的事情,在历缘对境当中,祂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会在下个单元当中为您作说明。——《三乘菩提概说第22集略说十二处(二)》正旭老师开示(原标题:好玩的意根到底祂在干什么?)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也是静虑,因为就是用思维观的功夫去参禅!一个菩萨真正能够有净念相继的功夫,那他才不是只是知道,而是真正有做到!又譬如断我见的观行,首先我们都阅读导师的书,因此有断我见的正知见,然后我们也努力观行确认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但这都还只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历缘对境要派得上用场,我们在面对境界时,能够真正确定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自己意识心是虚妄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烦恼障习气种子的修除,以在家身分历缘对境较有因缘修除,因为众生多看表相,故对在家菩萨多有轻视、诽谤而不信受的行为,故菩萨以在家相于此利益众生的普贤行中,同时能够净除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随眠。三者,对于许多无生法忍的现观因缘也是在家身分较有因缘遇到;因为众生根器种性的样貌无量无边,同事利行的过程当中,各种智慧的现观因缘也易出现。四者,地上菩萨亦多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善法于世间,佛法于世间,都是以这样的历缘对境的时候,菩萨自身的心来作裁量;如果你还会生起其中许多违背的心行,违背这些法的时候,就是没有转依成功。所以当你一细数这些如来所叮咛的诸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哦,这个法很合乎人道,本来应该如此。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著,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著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著啊!这位师兄问到这个问题,可见你已经有在精进修定, 三摩地

2018-07-23

只有先把我见灭除了,四取(特别是藏密外道的欲取)才能灭除;灭除了四取以后,在修道位中历缘对境广作修断我执及我所执的修道行为,方能灭除后有。四取不灭,绝不可能发起解脱道的见地,更不可能进入修道位中,当然无法灭除后有种子,必定不能获得解脱果报。说穿了,四取灭除之意,其实就是灭除我见;而我见正是解脱道所断无明中最常普遍存在的,也是应该最先灭的,所以是三乘 三摩地

2018-07-23

一者,无明的消除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脉、气、明点来消除。二者,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发起禅定,然后加修神通才能获得,不是靠练拙火才能获得。三者,这些坦特罗佛教所有的法义都离不开男女双身邪淫法,离不开两合的观念,因此坦特罗佛教的无上瑜伽就是不断与女信徒;也难怪坦特罗佛教主张在 三摩地

2018-07-23

定力更强的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定力,那就会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不对,也无法控制习气的现行,平时也无法时时反观自己的心行变化,修除烦恼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有好的定力,修除烦恼就比较容易 三摩地

2018-07-23

在修除性障断我执的阶段,是需要在断我见所得智慧的基础上,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反观、发现自己所累积的无明习气,并努力修除它。如果一个人缺乏定力,在历缘对境之时,没有能力对烦恼习气的现行进行及时的反观,那就无法进一步进行习气的对治和修除,断一念无明就无法实现,就无法完成声闻乘的修行,成慧解脱阿罗汉。如果想修成俱解脱阿罗汉,随时可入无余涅盘,那更是必须具足 三摩地

2018-07-23

但菩萨不然,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住法,不需要坏灭世间法,反而可以通过在世间的历缘对境来修行增上,因此菩萨证得菩提之后不远离世间一切事,也不远离众生,常与世间生同事共处而自利利他,最后与众生成就佛道,所以菩萨也学世间法。如《法华经》言“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菩萨不因证得出世间法就坏世间法,不因为开悟了就轻视家人,不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戒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烦恼障习气种子的修除,以在家身分历缘对境较有因缘修除,因为众生多看表相,故对在家菩萨多有轻视、诽谤而不信受的行为,故菩萨以在家相于此利益众生的普贤行中,同时能够净除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随眠。三者,对于许多无生法忍的现观因缘也是在家身分较有因缘遇到;因为众生根器种性的样貌无量无边,同事利行的过程当中,各种智慧的现观因缘也易出现。四者,地上菩萨亦多 三摩地

2018-07-23

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4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