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我执,这个执字,指的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断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这里先讲断我见,因为要除我执,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一个基础!换句话说,所有修除我的错误见解,全部都是从断我见 三摩地

2018-07-23

我执,这个执字,指的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断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这里先讲断我见,因为要除我执,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一个基础!换句话说,所有修除我的错误见解,全部都是从断我见 三摩地

2018-07-23

此是上品忍,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有可能因一念相应,而有因缘机会于历缘对境中入真见道位--证得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圆成实之唯识性、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双印能所取空」,心得决定,说名发起「无间定」,将来必入大乘真见道故,而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这就是窥基 三摩地

2018-07-23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三摩地

2018-07-23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三摩地

2018-07-23

我执亦是深沈的我见,因我见而熏染成就故;要于理上断我见后,于历缘对境中数数观行、思维、修习,方能去除故。如《楞严经》卷十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平实导师在《眼藏–集》、《阿含正义》当中多处说明这个部分,请自行请阅参考。(原标题:我见、我执及身见的差异) 三摩地

2018-07-23

也因此我们虽然知道,意识我执的烦恼的部分是容易断的,是透过见道的时候去思惟就断,但是如果末那识所相应的我执烦恼很深重,还是会影响到意识的分别判断,因此这个根深柢固的末那的烦恼习,就像俗话所说的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必须要从根把它挖掉;而且要悟后,一步一步的确实去作,除了思惟修以外,还要再历缘对境去修除。思惟修有什么用呢?这就牵涉到明心见道有没 三摩地

2018-07-23

以下分享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第306页中看到的一段话:「可是七识心王的习性是无量劫以来就一直熏习染法的,习性根深柢固,一时毕竟不容易改,那得历缘对境去渐渐的修正,要在境界当中去修正改变;所以悟后一天到晚打坐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的修行方法,你并没有在真如的体熏上面用心,你将会长时间住在一念不生之中;这样子,你就不会产生体熏的作用。所以悟后要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三摩地

2018-07-23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三摩地

2018-07-23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现在大家知道妄想出现的道理了,就可以死心塌地的 三摩地

2018-07-23

随时不断的检验所落下的心行是什么?一旦养成反观心行的习惯,可以快速汰换染污种子,其实我们都有能力反观,只是有时较深沉的部分还是会在不自觉中让自己跟着习气走,因为习气是累劫熏习串习而来,根深柢固,而且当习气现行的势力是强大无比根本无可阻挡,那是很恐怖的,所以一定要透过平常意识的如理思维来说服意根弃舍染污习气,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修改不善习气,千万别替自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烦恼和习气是在事相上的修行,这不是顿时可以除尽的,而是要在历缘对境之时,将我们六根无始劫以来,累积下来的无始虚习要一步一步的去断除,这是有次第的。因此,悟后不贪吗?不对。凡夫贪求钱财,多多益善;菩萨悟了以后,对于钱财也是多多益善,不过他不是集聚为事。钱财多多益善,是要拿来弘法度众生。有很多钱财也不烦恼,弘法时要用很多的钱也不烦恼,这才叫做不贪不 三摩地

2018-07-23

(详略)历缘对境修习性明心回来之后,恩师要我时时注意自己习性性障,我就在历缘对境中时时关照自己。恩师说:来修这个法一定是直心的人,如果心不直,想要明心见性就不容易。但是太直心的结果,常常不小心就得罪于人,因此历缘对境修除性障时格外辛苦,不管别人是骂、还是说好话,都要时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立即改进日后的言行;如有人指出我哪里不对,就马上改过,也会很 三摩地

2018-07-23

弟子也会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菩萨戒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善业道经•••等),于读(诵)前,弟子会诚心邀请冤亲债主前来听闻,共同薰习善恶因缘果报之道理,帮助有缘众生,日后能于身口意业起正观,能于历缘对境之中,了知自己过失,得以真实忏悔,解冤释结。祈求诸 佛菩萨慈悲摄受,帮助弟子圆满此一忏悔法事。弟子往昔因贪瞋痴所造恶业,伤害诸多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在《正觉电子报》第五期〈毕业感言〉中,曾略述末学修学佛法之心路历程,及在历缘对境中之对治法、修定法,到后来之自心现量等方法之尝试与体验。之后有师兄姐反应说看不太懂,总想找时间再说明一番,却一拖就是许久,实在惭愧。今仅针对上篇文章再作阐述,并加上最近之体验,希望能划下较完整之句点。1、对治法——大凡有心修学佛法之菩萨,经熏习佛法一段时间,略 三摩地

2018-07-22

证得《心经》中所说的自在真心后,观得除祂之外一切万法皆属因缘所生,无常空、变易空,唯有真心如来藏不生不灭真实存在,其体性虽空但随缘应物,不在六入而不离六入于一切法上不起分别,从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转依真心体性,于五蕴十八界法中时时历缘对境,渐渐消除我见以及我执,身、口、意遂依空性如来藏而转为清净,不再以仅仅存在几十年的色身和意识心为真我,明白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五蕴(五阴)之定义已略说如前,然而何谓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甚么关系?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谓苦厄即是指众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众生被苦所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着五蕴为真实我,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故七转识与烦恼相应而无法解脱;因此众生若要度一切苦厄──不被苦所困而得解脱,则需先破除意根意识本具之无明,再把含藏在阿赖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4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