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您若是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方邪见者一样,千万不要贪爱意识心自己,千万要详尽的了知识阴的内容;一定得详尽的了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才能真的断除我见,然后再于历缘对境中来除断我执。如此,阿含解脱道的亲证,才会有希望。如果继续保持著对于大师的情执,继续坚持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见,不肯切实闻熏正理与观行,就只能口说想要解脱,但是苦修的 admin

2018-07-21

悟后历缘对境去修除一念无明之四种住地烦恼。去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唯识学的经典和论藏,还要随分随力修学四禅八定,舍报时应当要往生极乐世界面谒西方三圣,可以立刻获得无生法忍,进入第八地。经由无生法忍的获得,可以立刻发起阿赖耶三昧,到这个境界就有能力回入娑婆,来到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色究竟天宫礼拜供养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admin

2018-07-21

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祂,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但也不是像世间法上所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要有决心,努力去做,时间久了,还是可以有成绩的。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问答——————————————阿罗汉与佛的差异从 admin

2018-07-21

三乘无学的修道过程,也都是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由正知见的熏习来转变意根的染污性,使染污末那得以渐渐断除我执,而成为无学圣人。在舍寿时,意根愿意断灭六识(识蕴六识)以及自我,离一切相分、见分不再现行,就名之为入无余涅槃。或者像大乘菩萨转入七地、八地,渐次修行乃至佛地,意根不灭,但是却没有了我执存在,乃至一切无明习气悉皆灭除;这都是藉缘来修除意根的我执及 admin

2018-07-21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 三摩地

2018-07-21

……您若是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诸方邪见者一样,千万不要贪爱意识心自己,千万要详尽的了知识阴的内容;一定得详尽的了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才能真的断除我见,然后再于历缘对境中来除断我执。如此,阿含解脱道的亲证,才会有希望。如果继续保持著对于大师的情执,继续坚持先入为主的错误知见,不肯切实闻熏正理与观行,就只能口说想要解脱,但是苦修的 三摩地

2018-07-21

接着再说,如果过了三贤位,在诸地中要修十度波罗蜜,更应该出家用童子行、童女行来修,或者甚至于就干脆用在家菩萨的身分来修,让人家轻视都无所谓;这样,就能够因为不受恭敬而使自己的瞋习种子,在历缘对境当中不断地出现,然后不断地去转变它,于是瞋恚的习气种子就可以加速消除。由是缘故,菩萨凡是已入诸地的人,正因为智慧深利而无人敢于随意诽谤故,应当改以佛弟子四众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庚、宗通之究竟—&md admin

2018-07-21

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 三摩地

2018-07-21

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甲、佛菩提道之宗通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庚、宗通之究竟——四法辛、说通四、结语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1

至若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深重者,不唯闻法,不唯闻法思维已,尚须于历缘对境中,藉闻思所得慧作诸观行,以断我所执及我执而证声闻菩提。慧强而无盖者,但须闻佛或圣略说蕴处界空,立时可成慧解脱阿罗汉,不由思维;闻说法音声而证解脱果,非由自觉自悟,故名声闻菩提。已修成四禅八定者,其三界有爱已经完全降伏,五盖已灭,唯因不断我见故不证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三摩地

2018-07-21

五盖深重的人,不但必须要闻法思惟以后,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着闻、思所得慧作种种的观行,以至于断我所执,乃至于断我执而证声闻菩提,这个是五盖深重的人。所以,五盖深重的人,除了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各种境界当中,藉着闻、思所得的这个智慧,来作种种的观行;透过这样子闻、思所得的智慧 三摩地

2018-07-21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三摩地

2018-07-21

当我们历缘对境时,就有能力细细观行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之无常变化,并且清楚发现细微的贪、瞋、痴、慢、疑,进而化解自己的烦恼,人我冲突日渐减少,也不再自以为是了!平实导师的书中说,想要明心进入内门修学佛菩提道,必须先从忆佛及拜佛的方式,修习动中定力,而且还要具备净念相继的功夫。其次,需要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观无量寿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0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三摩地

2018-07-20

而且,那里的五欲外缘很少,我们很难历缘对境断除一念无明种子随眠,很难转化如来藏里面的染污习气种子。往生极乐净土的人,除了上品上生及中品上生以外,其他修行都很缓慢。在那个地方你要修布施、持戒、忍辱都很困难呢,没有什么因缘让你修,没有逆增上缘,所以福徳资粮很不容易累积。以上所说,往生极乐世界学佛是缓行道、难行道。但是,我们却又说,极乐世界净土法门却又是 三摩地

2018-07-20

悟后历缘对境去修除一念无明之四种住地烦恼。去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唯识学的经典和论藏,还要随分随力修学四禅八定,舍报时应当要往生极乐世界面谒西方三圣,可以立刻获得无生法忍,进入第八地。经由无生法忍的获得,可以立刻发起阿赖耶三昧,到这个境界就有能力回入娑婆,来到这个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的色究竟天宫礼拜供养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三摩地

2018-07-20

”难倒我了,怪自己平时不看书,要如何找出二字来形容这个本然具足、遍身皆具,历缘对境比谁都利,未曾稍歇、然事事却又与其无关之佛性呢?放香打板后,继续拜佛,夜深时,抱著毯子坐在外廊看佛性,叶动、火车声,回头看到遮阳布下吊著二个保特瓶因大风而跳跃著,好清楚、好亲切。看著、看著,趴在水泥栏上睡著了。不知多久,忽闻走动声,为拼最后一天,便回寮就寝培养精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4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