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识的教导及历缘对境,悟后起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能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的;由此可见,它是如何的深邃与广大。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 | admin 2020-02-18 |
![]() |
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正觉电子报》<第006期般若信箱> | admin 2020-02-18 |
![]() |
那么一旦你掌握到如何开始可以断除我执之后,那就相当于你是从核心去掌握到断除这些苦的这个方式----从核心去掌握;那么一旦对核心有所掌握,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再次来历缘对境,用这个断除我执的功德一一去历缘对境,增益断除我执的这个部分的功德受用。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说从初果人到二果人,乃至三果人一路修上去,他的修行的方式就是如此。------《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 admin 2020-02-18 |
![]() |
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着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足以后心思才会细腻,才能观照起心动念,然后在生起烦恼的瞬间予以对治;这样经过长久历缘对境的锻炼后,才能彻底改变习气,进而永离烦恼。如果没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平静 | admin 2020-02-18 |
![]() |
而事实上后面这三个相,是由我相所引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历缘对境中能够转依如来藏,就能够逐渐不执着六尘上的诸法相。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祂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六尘的境界相,而且如来藏也不领受六尘中的一切苦乐,加上如来藏本身是无作性的;所以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无造作、无追求的体性,对于世间法就能够住于无愿的境界中,而能够随缘度众行 | admin 2020-02-18 |
![]() |
须要指出的是十住菩萨的明心见性,只能部分的降伏烦恼,烦恼不因明心见性而一次性断除,尚需在悟后的修行中历缘对境去逐渐的断除。是故悟后仍当以戒为归,谨慎守持。若不严持戒律、谨言慎行,难免会因私心起瞋而谤善知识所弘正法,舍寿之后则会受生于傍生道中,成为异生。 三:十行位的修证具足十住位如幻观的修证,就进入十行位。一到十行 | admin 2019-11-03 |
![]() |
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 ——摘录自《远惑趣道》(6-1) | admin 2019-06-19 |
![]() |
也就是说,意根的功能它是很广泛的,在前面讲的是意根对于过去的事情,祂在扮演的角色;刚刚讲的这是意根对于现在的事情,在历缘对境当中,祂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会在下个单元当中为您作说明。——《略说十二处》 | admin 2019-06-19 |
![]() |
后三则是修道所断之惑,要由见道后之历缘对境次第观行而断除之,非是见道时可以顿断之贪爱也。然有例外者,谓见道前已证得四禅八定者,早已经由四禅八定之法而降伏此三界爱之贪着,唯因未得见道功德,是故不能断之;如是具足四禅八定之人,于见道时,即得顿断后三种修道所断惑,顿成俱解脱者。无始无明者,则是对于法界之体性,无所了知;不知自己所接触所领纳之一切法,皆从自 | admin 2019-04-24 |
![]() |
既然一念无明中其它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是错误的,佛子务必评审。此外一念无明是烦恼不是真心本体,它是真心本体--阿赖耶识里面所蕴含的烦恼,所以见性后必须经由修道来修除,而不是真心之中的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正法眼藏‐护 | admin 2019-04-24 |
![]() |
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由将近三大阿僧只劫,就是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识的教导,以及悟后历缘对境实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可见它的深邃与广大!所以,四住地烦恼的力量很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的力量,其实微不足道;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恼内涵,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 admin 2019-04-24 |
![]() |
学佛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对境,观行、实证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则能有机缘断我见、证初果、走向解脱。一、五蕴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什么叫蕴呢?蕴就是聚集、积聚的意思。(一)色藴什么是色蕴呢?色蕴是指人类的色身由四大物质(即地、火、风、水)所造成;是由受精卵汲取母亲血液里的养分,胚胎逐渐成熟;待从母体出来后, | admin 2019-04-24 |
![]() |
若菩萨见道后能修除觉知心对祂自己之贪著,了知自己毕竟空相,无有不生灭之体性,是念念变易之无常空法,并历缘对境修除对觉知自身之贪著习气,则断尽思惑,能于一世中取证无余涅槃;舍报时觉知习气已断故,不生中阴身,则无觉知现前,唯余无见闻觉知之如来藏空性无形无色,不再受生于三界中,不复于三界中现身意,不复现起觉知,是名无余涅槃。(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道眼 | admin 2018-12-27 |
![]() |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这位师兄问到这个问题,可见你已经有在精进修定, | admin 2018-11-14 |
![]() |
一般人之所以还会不时犯戒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对于因果道理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对于毁戒作恶产生之严重后果,不是那么清楚;这方面就要透过亲近善知识、多熏闻正法,使自己对于因果的正理能够逐渐累积加强;那这方面的力量,就会渐渐超过种种境界对他的影响力,而能在历缘对境之中,分分降伏性障及转变自己的烦恼习气。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 | admin 2018-08-15 |
![]() |
而这些阶位的经历,全部都是要在三界之中,历缘对境去修学,不可能跑到三界外而能够修证佛法的。因为有菩萨在娑婆世界不断地作着上述所说的这一些示现,从这样子看起来,于佛菩提道的退转与否,是从菩萨心的安住与趣向而认定。菩萨受生的外在环境,虽然可能会是不可爱的,但这只是菩萨因为悲愿的缘故而作的示现,并不能说“菩萨退转于佛菩提道,而生于恶劣不可爱的境界之 | admin 2018-08-08 |
![]() |
所以善法于世间,佛法于世间,都是以这样的历缘对境的时候,菩萨自身的心来作裁量;如果你还会生起其中许多违背的心行,违背这些法的时候,就是没有转依成功。所以当你一细数这些如来所叮咛的诸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哦,这个法很合乎人道,本来应该如此。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 | admin 2018-08-04 |
![]() |
而我执呢?这个“执”这个字,指的就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的话,我们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不过我们这里只讲断我见,那是因为要除我执的话,也仍然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 | 三摩地 2018-08-0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将来如果有一个什么时机,因为一个历缘对境中,由于烦恼而造作什么恶业,生到地狱去,虽然他是身处于地狱,可是却不会有饥渴这样的逼迫;因为在三恶道中,尤其是饿鬼道与地狱道,都是因为有饥、有渴,所以才会受苦。饥渴的过程里面,不能得到饮食,所得到的饮食,就是所谓的铁丸、铁浆。因为这位乐于布施者,虽然生在地狱,可是因为不饥不渴,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