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步骤1当场中断惯性心行 事发现场,当下进行心性调整,对治之道:1、每日锻炼动中定:无相拜佛(在职场者,每日至少20分钟,退休者,应60分钟)2、以定力觉照此历缘对境的心行:(1)待人接物时,一觉察自己的心念有点不对劲,①心理马上喊停;当下停止心行,不再持续依境界(对象、事情、环境、境界)受及快速了别受(苦乐受等)而作后续的分别与运转。②断绝继续发表看法 admin

2025-02-02

  许多人总是希望一蹴可几,可以一时成就佛法;然而佛法的修行不是今日发心明日便能成就,往往从意识层面的抉择到真正实质的改变,必须经过长时下定决心,不断历缘对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才有可能稍微改变一点点,才有可能稍稍趋向成为实义佛弟子(密教自创密咒,妄称修学密法能“即身成佛”,已实质违背释迦如来所开示的唯一佛乘真实理,真正佛弟子应回归世尊在《楞 admin

2023-04-19

  而这一切都从入山门发菩提心走上「成佛之道」开始,一一历缘对境去体取,乃至去亲证。(待续) 1.〈正觉寺玄奘文化宗教园启建动土〉,苗栗县政府新闻稿,2021/12/12,https://www.miaoli.gov.tw/News_Content2.aspx?n=285&sms=9462&s=473691  (摘录自《正觉电子报》第168期)  admin

2022-07-06

  ”的确,增上班的同修若是回首前尘,一定会发现当年一进入正觉同修会,导师早已为大家擘划了修行的“捷径”:三乘菩提法要和般若智慧,以及独门绝招—无相念佛修动中定力的法门,祕诀就是要能“苦练”,乃至要能在历缘对境伏除性障上“苦炼”,才能稳步踏实的走上“真见道”,在大乘法中破参明心。 珍贵水资源蓄留当费 admin

2022-07-06

  (详略)   历缘对境修习性  明心回来之后,恩师要我时时注意自己习性性障,我就在历缘对境中时时关照自己。恩师说:来修这个法一定是直心的人,如果心不直,想要明心见性就不容易。但是太直心的结果,常常不小心就得罪于人,因此历缘对境修除性障时格外辛苦,不管别人是骂、还是说好话,都要时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立即改进日后的言行;如有人指出 admin

2021-05-14

  若执事者有私心,于正法僧团中必无可至于末法九千年;违戒者自有因果,法界中无有侥幸琅琊阁对正觉教团中有些证悟菩萨的行事作风深表不满,在此略加说明:菩萨最初证悟时通常唯断见惑,并非断尽烦恼障的现行,思惑仍存,遑论习气;证悟者尚且不必然有二果薄贪瞋痴的功德,须悟后转依真心于历缘对境中次第修除思惑乃得,如是正理世尊于《首楞严经》已开示分明:“理则顿悟 admin

2021-01-02

  既然一念无明中其它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是错误的,佛子务必评审。此外一念无明是烦恼不是真心本体,它是真心本体--阿赖耶识里面所蕴含的烦恼,所以见性后必须经由修道来修除,而不是真心之中的一念无明变为佛性。--------平实导 admin

2020-06-08

  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正法眼藏‐护法集》禅宗的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 admin

2020-06-08

  后三则是修道所断之惑,要由见道后之历缘对境次第观行而断除之,非是见道时可以顿断之贪爱也。然有例外者,谓见道前已证得四禅八定者,早已经由四禅八定之法而降伏此三界爱之贪着,唯因未得见道功德,是故不能断之;如是具足四禅八定之人,于见道时,即得顿断后三种修道所断惑,顿成俱解脱者。无始无明者,则是对于法界之体性,无所了知;不知自己所接触所领纳之一切法,皆从自 admin

2020-06-08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欲,否则,连意识的贪着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欲,都是意识层面的贪着啊!这位师兄问到这个问题,可见你已经有在精进修定, admin

2020-06-08

  想要取证慧解脱第四果的大师与学人们,若是依此书中法义深细观行而证三果后,对此就必须深入观行,历缘对境中不断修除这个我慢及内我所慢的种种法相。当代大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五蕴的外我所执既放不下,名闻、眷属与利养都极度的执著,完全不顾念自身道业及佛教长远的未来,在极度自我设想的情况下,连身外的我所执都不能降伏,连我见都断不了,又怎能要求他们断除识阴的我 admin

2020-06-08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admin

2020-06-08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admin

2020-06-08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admin

2020-06-08

  而我执呢?这个执字,指的就是执受,就是习惯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把我当作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个叫作我执!所以要断除我执的话,我们就一定要历缘对境,在每一个历缘对境的当下,把习气除掉才能够断除我执。除我执需要长时间的工夫,不过我们这里只讲断我见,那是因为要除我执的话,也仍然是必须要以断我见作为一个基础 admin

2020-06-08

  《心经密意》佛子之所以能成就佛道者,乃是因为证悟阿赖耶识而体证其清净体性,转依其体性而修正五蕴七识之身口意行,历缘对境渐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由是缘故而使得阿赖耶识断其执藏三界烦恼之功能,则三界九地随业受生之业种除尽,具足证得解脱果而成无学圣人,名为菩萨阿罗汉;若依声闻法而断尽五下五上分结,证解脱果,名为声闻阿罗汉。此位佛子以断三界业种执藏性故,其 admin

2020-06-08

  只有先把我见灭除了,四取(特别是藏密外道的欲取)才能灭除;灭除了四取以后,在修道位中历缘对境广作修断我执及我所执的修道行为,方能灭除后有。四取不灭,绝不可能发起解脱道的见地,更不可能进入修道位中,当然无法灭除后有种子,必定不能获得解脱果报。说穿了,四取灭除之意,其实就是灭除我见;而我见正是解脱道所断无明中最常普遍存在的,也是应该最先灭的,所以是三乘 admin

2020-06-08

  所以悟后须进入修道位,历缘对境中修除断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尚未明心见性之前,先要修行信心。十信满足后还要修四种加行圆满,才能由加行位而进入见道位--明心见性。见道后,如果明心见性末彻底,还要继续参究,一直到彻底而进入通达地,通达之后就进入修道位。所以见道者不一定完全通达,见道后深入整理思惟,彻底了然分明,才算是进入修道位。《正法眼藏‐护法集》 admin

2020-06-08

  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欲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 admin

2020-06-08

  而事实上后面这三个相,是由我相所引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历缘对境中能够转依如来藏,就能够逐渐不执着六尘上的诸法相。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祂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六尘的境界相,而且如来藏也不领受六尘中的一切苦乐,加上如来藏本身是无作性的;所以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无造作、无追求的体性,对于世间法就能够住于无愿的境界中,而能够随缘度众行 admin

2020-06-08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4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