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么请问您: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在说什么?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说什么?代祖师的公案又是在讲什么?真的无可说吗?只有尚未开悟的阿师,怕徒弟们问他有没有开悟,才会说是无可说、不能说;那是不懂装懂,让您以为他真的是懂,只是笼罩您罢了!要是真悟的禅师,必有为您处,决定不会说:禅悟不可以说出来,禅悟说不出来。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开悟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 admin

2020-02-18

而且亲证以后还要随着自己所经的知见来验证,譬如说开悟以后还要验证自己找到这个真心,到底是不是属于妄心的一部分?是不是某一个相貌很像妄心?一定要完全不同,才能够叫作验证,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真心、妄心的种种差别相貌。------《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24集心真如是大乘法门体(二)>孙正德老师 admin

2020-02-18

我们现在就来对于意根在现在缘对境当中,祂到底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晚上在睡觉的时候,你家附近有火灾,这时候你在睡觉,但是你为什么会听到那个消防车叮叮咚咚这样开过你家,你因为那个叮叮咚咚的声音而醒过来?但是你想想看,事实上你在睡觉,你的前五识还有意识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现行,也就是说祂并没有起来分别外面,为什么你会突然间听到, admin

2020-02-18

但是灭尽定与无想定中,虽然都如同死时一样没有意识,没有见闻觉知,也没有呼吸与心跳,可是因为寿命还没有终了,所以入胎识仍然驻于身中,使得温暖不会失去,色身虽无呼吸及脉搏,经三、四天也不会败坏。这意思就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死亡与入灭尽定、无想定中,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同的,但是其中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寿命已终,所以入胎识已经离去,后者是寿命未终,入胎 admin

2020-02-18

又说,当我们的识阴觉知心处在很精明、澄湛而不摇动之处,就把这个觉知心名为恒常不坏的话;但是这个离念灵知处于身中运作时,却都不能出离于见闻觉知之外;如果说这个离念灵知确实是精明的真我真实心,就应该不容许会熏习各种虚妄法,却是什么原因会使我们过去所见的某一种东西,虽然经多年不曾再忆想它,而且也已经忘了那个东西;可是后来忽然再看到以前所见的东西,为什么 admin

2020-02-18

而无始无明住地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这些上烦恼的断除要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识的教导及缘对境,悟后起修,才有办法全部断尽;并非悟后就能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开始断除的;由此可见,它是如何的深邃与广大。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力量,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上烦恼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而四种住地起烦恼的数目内涵,比起无始无明住地中无量无边的上烦 admin

2020-02-18

这部就是闻名遐迩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中国代以来亡者,几乎丧家在有人过世的时候,都会朗诵的经典;因为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存亡两利的事情,如何能够在生死之中来救度自己的父母,所以地藏王菩萨就如是现身于忉利天。那我们再说,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都是化生,他们根本没有父母;既然没有父母,那为什么要特别对忉利天人来说这个法呢?这一点是可以这么说:忉利天 admin

2020-02-18

所以从世间法学习的程来讲,其实我们在听闻老师的教诲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蕴涵了一定程度的相信的成分在里面,那么这个相信必然要适当的把自我的慢心去除掉,否则你是无从去相信另外一个人对你所说的道理。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 admin

2020-02-18

各位菩萨,我们修学佛法首要目的,无非想要证悟真心如来藏,这样更须要依止大乘法中真实证悟的菩萨;因为这样的善知识,自己经过这些过程,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正知见,也能教导我们如何锻炼参禅的功夫,可以减少我们自己摸索的时间,就不会因为对实相法的知见缺乏或不正确,而参错方向。而知见正确最重要的一点,是信受大乘方等经典,相信大乘经是佛所说法,不是一些学术 admin

2020-02-18

那方广是因为它法非常的广大、众多,而且法极高大,需要修证的时劫非常长远,需要非常勇猛地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成满,所以这些法称为方广。第十一类称为希法,也就是宣说诸佛、诸佛弟子等,他能胜于其余诸世间希有最胜功德,这些内容称为希法。第十二类称为论议,论议的意思就讲说一切了义经,世尊在经中广分别诸法体相,同时在经中一些佛的圣弟子随着佛所说的而实证了,依 admin

2020-02-18

那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说佛经又分为三藏----声闻藏、辟支佛藏以及菩萨藏,那就要知道说,声闻藏所说的就是以修学四圣谛为主,以解脱生死为主;那缘觉藏就要知道,它是以修学,还是一样修学解脱道为主,自己要透过十二因缘,来觉悟这个法的本身解脱是如何;然后菩萨藏的本身,讲的是怎么样大心的菩萨他是不畏惧生死苦,然后能够发大心,又经三大阿僧祇劫来修道,它的实证内容是如 admin

2020-02-18

佛陀再度受生,经八相成道,再度示现成佛的时候,现观众生皆本同一如来,皆跟如来一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着无明遮障的缘故,却不能证得,而继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佛陀以大慈大悲大愿力的缘故,要教导众生解脱生死流转苦,也要进一步教导众生断除菩萨们才能够断除的变易生死,而能于生死得自在,于这两种生死得解脱、得自在;以这样的缘故,才会辛苦说法四十九 admin

2020-02-18

必须悟后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正觉电子报》<第006期般若信箱> admin

2020-02-18

所以识阴一定是能熏习的心,这是因为识阴有面对六尘各别加以了知、识别的功能,才能经由各别的了知而生起憎厌或好乐的心行,经了憎厌或好乐的心行后,在心行结束之前都没有反悔变异,于是就熏习到入胎识中;明天的识阴生起之后,对同一法的憎厌或好乐就会比熏习以前的种子更强,这就是熏习的道理。若是没有一个能被熏习的心来持受所熏习的种子,而是由能熏习的识阴六识自己来 admin

2020-02-18

】(《瑜伽师地论》卷30)我们从这一段论文就能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修学佛法的程当中所修学的处所,如果是有善知识在住持摄受,以及种种有智慧的同见同行修习者共同在修清净的梵行,依止在这一个有善知识的处所修学佛法,如果能够在这样的处所修学,对于法义尚未完全知晓的部分,善知识能够正确地为他们开晓经论中的真实内涵与修行次第;对于初学者,也能深入浅出地为他 admin

2020-02-18

那么一旦你掌握到如何开始可以断除我执之后,那就相当于你是从核心去掌握到断除这些苦的这个方式----从核心去掌握;那么一旦对核心有所掌握,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再次来缘对境,用这个断除我执的功德一一去缘对境,增益断除我执的这个部分的功德受用。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说从初果人到二果人,乃至三果人一路修上去,他的修行的方式就是如此。------《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admin

2020-02-18

这些年亲的行脚苦参,他多次在普说开示中提起,作为教学的实例,可谓是忧疑交煎、得失两患:妙喜自十七岁,便疑著此事,恰恰参十七年,方得休歇。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几岁?不知我未托生来南阎浮提时,从甚么处来?心头黑似漆,并不知来处;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我百年后死时,却向甚么处去?心头依旧黑漫漫地,不知去处;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谓之无常迅速,生死 admin

2020-02-18

并且,佛陀也不像是现在有一些人讲的,有一些人认为佛陀只不过是史上的一个伟人,祂在两千五百年之前诞生,后来出来弘法之后,然后八十几年之后就入于涅槃了,就圆寂了;但实际上,佛也不像这些人所想的,只是一个平凡的世间的圣贤而已。实际上,佛陀的报身现在还常住色究竟天,继续的利乐十方的地上菩萨;佛陀的报身也是常常会在诸界现身,来利益十方的有情众生,所以这个也 admin

2020-02-18

但,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烦恼(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着瓶子直到手酸不已),仅仅是所有烦恼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源于习气的烦恼,需要先精进的培养定力,定力具足以后心思才会细腻,才能观照起心动念,然后在生起烦恼的瞬间予以对治;这样经过长久缘对境的锻炼后,才能彻底改变习气,进而永离烦恼。如果没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平静 admin

2020-02-18

这部就是闻名遐迩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中国代以来亡者,几乎丧家在有人过世的时候,都会朗诵的经典;因为这部经典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存亡两利的事情,如何能够在生死之中来救度自己的父母,所以地藏王菩萨就如是现身于忉利天。那我们再说,忉利天人他们实际上都是化生,他们根本没有父母;既然没有父母,那为什么要特别对忉利天人来说这个法呢?这一点是可以这么说:忉利天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