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果戒子都不犯戒,护法神根本不会对他处罚;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采取制裁行为,大部分会由因果律来实行因果;除非正法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导致灭绝,否则都不会主动施行制裁的手段,所以受戒的佛弟子们通常都不必担心什么。他们是因为雄猛而且能以天身飞行,可以暗中保护正法,所以由他们发愿来当护法神。一般而言,戒子修学正法时都可以因此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 | admin 2024-09-20 |
|
你不记得了,但是次数多了会让人家伤心的,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学习注意,比如不要恶口,要说爱语等等,这不是仅仅靠求世尊而自己什么也不做,心性也不改变,就能让夫妻感情自动好起来的,那就违背因果道理了,你说你信世尊,世尊说的这些因果道理,你也要去落实啊! 或者有人,能信三宝因果,也信世尊所说布施之因果,然而若提到要去受戒,则顿生恐慌,而布施时则是很勇猛, | admin 2024-09-19 |
|
護法的善神、天人,即使是跟我們同在欲界,也是在人間之上的天界,又是受戒的佛弟子,故不喜也不近臭穢的五辛。諸大菩薩具入地證量,皆受禪悅,是故連不屬五辛但帶辛味的氣味或食物都不近;而諸佛是最究竟圓滿的實證者,所有種子都已清淨,斷盡變易生死,更不會攀緣六塵。故白蘿蔔、紅蘿蔔、香菜、茴香等具辛味之食物,不宜供佛。(四)在佛像前應威儀莊嚴佛像若是安奉在客廳,應 | admin 2023-04-19 |
|
」又说:「我们就可以多让大陆同修过来,除了开课,也可以让他们受戒,乃至为他们办禅三,让大家都有修习、亲证的机会。」导师意欲藉着这个道场广度大陆同修的宏愿已明,大众无不随喜赞叹。这时导师却微笑着提起双肘,两掌相对兜着,轻轻向前一推,说:「大船,就这样开出去了。」顺着导师的指向,大家望向大海,心中充满着同舟共济的与荣感和兴奋期待。 掌捧诸妙宝 | admin 2022-07-06 |
|
护法的善神、天人,即使是跟我们同在欲界,也是在人间之上的天界,又是受戒的佛弟子,故不喜也不近臭秽的五辛。诸大菩萨具入地证量,皆受禅悦,是故连不属五辛但带辛味的气味或食物都不近;而诸佛是最究竟圆满的实证者,所有种子都已清淨,断尽变易生死,更不会攀缘六尘。故白萝卜、红萝卜、香菜、茴香等具辛味之食物,不宜供佛。 (四)在佛像前应威仪庄严 佛像若是安 | admin 2022-06-23 |
|
针对这个目的,原版法会备有制式的开示文,依亡者的不同身分,分为未受戒、已受戒等差别。实际执行面上,有时亡者本身是以明心不退的功德求生极乐,或是本来就是信愿坚固的念佛人,临终时早已蒙佛接引,不待后时举行《弥陀法会》方生,是以需要更有弹性的开示文,转为劝慰家属、勉励法会大众。 因此,目前先行将开示文制定为“未受菩萨戒”、“已受菩萨戒& | admin 2022-06-23 |
|
文殊师利菩萨发愿为未来诸佛之师,所以一切众生受菩萨戒入三贤位时,文殊菩萨是受戒会场的羯摩阿闍黎上师,与我们的因缘非常深厚。 又,中国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跟观世音菩萨的法门非常相应,古来感应不尽其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与《佛说阿弥陀经》自古以来广为流传,多有国人念诵以为日课,是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美誉。又,《心经》的内涵亦 | admin 2022-06-23 |
|
这些内容使得密教(祕密教)的附佛邪淫外道本质非常明确无疑,以至于密教虽在名相上都抄袭佛教,然而其所谓的归依、受戒、观行等,无一不是密教自创,内涵皆与佛教相悖,印度佛教从此只存表相而实质已然灭亡。 (六)密续传入的影响 密续于唐朝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但是对大乘佛法的本质、总持、法义都难以撼动;这是因为一直有大乘胜义菩萨在中国努力,延续教理和实证 | admin 2022-06-23 |
|
法会时不仅授予佛戒,更开示佛戒的精神,让受戒的佛子更能掌握其精要,进而「持戒清淨,精进佛道」。为什麽要受持三归及佛戒呢?佛门中的戒律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善灭恶」,当然也是超凡入圣之根本。受持三归与佛戒,不只是现世能够得免于灾祸,更是后世出生大福德之因缘,最重要的是它是未来世当中,我们能够成就解脱果,能够成就佛菩提果的因缘,也就 | admin 2021-01-18 |
|
如来已说信奉断常二见的人不是佛弟子,如来说我没有这种入于邪道的弟子;如是与佛诤者,在这佛土上,如来不允许他出家受戒而得到一杯水的供养(其他如饮食、袈裟、僧院就更不允许了)。[《佛藏经》卷上〈诸法实相品第1〉:“舍利弗!我此圣法,皆能降伏一切贪着乃至说有法者、不信乐诸法如实相者、逆佛法者。所以者何?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我者、说人者、说众生者、说断灭 | admin 2021-01-02 |
|
为了因应现代工商社会的生活型态,所以因地制宜,变通为每两个月举行布萨,让会内受戒学员忏悔诵戒,清净身口意三业,长养诸善法,欢迎您进入正统大乘门庭,同沾胜妙的大乘法益。接着马鸣菩萨说: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意思是说,惭愧与悔过能够止息一切恶法,使得一切恶法不再增长,这样才能远离恶业,藉由惭愧与悔过的行门来修正自己,使得身口意三业渐渐地转为清净,就 | admin 2020-08-28 |
|
22愿学受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做众恶。23愿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24愿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25愿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26愿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27愿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28愿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29愿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 | admin 2020-07-30 |
|
如果戒子都不犯戒,护法神根本不会对他处罚;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采取制裁行为,大部分会由因果律来实行因果;除非正法受到严重伤害而且有可能导致灭绝,否则都不会主动施行制裁的手段,所以受戒的佛弟子们通常都不必担心什么。他们是因为雄猛而且能以天身飞行,可以暗中保护正法,所以由他们发愿来当护法神。一般而言,戒子修学正法时都可以因此而很安心,因为有他们 | admin 2020-07-23 |
|
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始。宋钦宗、孝宗分别封其为“佛日大师”和“大慧禅师”,圆寂后,孝宗再赐谥“普觉”。云游四方,学法传法宗杲生于北宋元祐十年(1089)十一月十日。10岁时便能阅读《华严经》。13岁入乡校,仅13天,“因与同窗戏,以砚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崇宁四年(1105), | admin 2020-07-06 |
|
17岁落发受戒,遍究禅法,首创“看话禅”,为禅宗参话头之始。宋钦宗、孝宗分别封其为“佛日大师”和“大慧禅师”,圆寂后,孝宗再赐谥“普觉”。遭“罪”流放,不忘佛法克勤禅师从京都天宁寺回四川后,传法时与在四川组织抗金的右丞相张浚相友善,积极向张浚推荐徒弟宗杲,并嘱咐道:“杲首座真得法髓,奇不出,则无 | admin 2020-07-06 |
|
那出世间的正业,除了离开身三恶以外,还必须要断除苦行,因为这个三恶是因为由对于苦不了知而熏习而来,而集结而来,所以必须要断除苦行;乃至于灭爱求度,受戒修定。也就是说,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身口意行的正修行,来灭除对于这个五阴的爱着,断除这个身命的一个执着,断除分段生死,来完成这样子的一个正业的一个修行。这个才是真正的做好事,所以这个正业是做好事的真 | admin 2020-07-06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学佛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有些人他们认为只要不受戒,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或造了恶事,或许就没有罪,也可能就没有报应,这样对吗?很明显的,这是不对的!因为不受戒的人,不小心犯戒或造了恶事,虽然没有戒罪,但仍然有性罪,因为还有因果律存在啊!而且一定有因果律存在。譬如说:一位没有驾照,不清楚交通法规 | admin 2020-07-06 |
|
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舍利弗,若人除舍如是不善贪著事者,于我法中出家求道,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于毕竟空法,不惊不畏,是人尚为断诸法故勤行精进,何况如是不善贪著,谓著我、著众生、著人、著法。是人为断诸贪著故,但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取相。是人通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所谓 | admin 2020-06-14 |
|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 | admin 2020-06-14 |
|
到了满足二百年时,更因为有外道为利养而于佛门中出家,因受戒得戒之诤论,此等外道又分出支提山部及北山部。如是,大众部因内部法义诤议及外道违戒等缘故而分出七部。声闻法中的上座部,从摩诃迦叶尊者以来二百年内都没有异部,直到第三个百年的初期,有以经为正而弘法者,有以毘昙为正而弘法者,因此而分成正弘契经之上座弟子部(又名雪山住部),及以毘昙为胜而正弘毘昙之萨 | admin 20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