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有善缘出现,所以你可能被他砍一刀,那就还债了;或者,你因为某种因缘,你介绍他赚到一笔钱,那这个因果也就成就了。所以,这个性罪没有办法藉由忏悔来灭除;但是,下地狱这个戒罪,可以靠着天天忏,忏到好相出现,然后可以灭除。但是大家想:这是佛经讲的,到底有没有人天天忏,忏到好相出现而灭除戒罪的?有一个人真的是这样忏,他也忏到好相出现。他犯了十重戒当中的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假如菩萨真的是自己舍戒,意思不就是说他不再想要当菩萨了吗?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事嘛!因为菩萨是尊贵的,因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决定发了菩提心而来受菩萨戒,怎么还会有学佛人愿意开倒车的呢?而自失善利,乃至于说是被人家误导而舍戒的。菩萨为什么会是尊贵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30中,佛就已经这么开示了:「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0)手机改成可以随时都无线上网,那就变得觉得网络不用白不用,所以就不小心跟一两位好朋友过度攀缘了,好朋友生活上遇到烦恼或困难会问我,我们也彼此分享趣事或心情!那结缘久了就不小心变成过度攀缘,过度攀缘久了讲话就变随便,变得没大没小或者我就对他们起慢心或讲些绮语(无意义的话)!然后可能文字讯息上可能造成他们的误会,不小心伤害了对方而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慈力王人如其名,具足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永远都以慈悲心愍念一切众生,从来不曾有所懈怠厌倦,并且时常教诲臣民百姓要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的十善业道。因此他所化度治理的国度都是国土安乐,四方诸国臣民对他都极为钦慕仰望,无不庆赖有这么一位仁德崇高的君王。但是娑婆世界六道众生中,疾疫鬼和夜叉之类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故。七神通胜。能变大地为黄金七宝。搅长河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化百千众生故。八果报胜。生莲华藏海。证法性身。一得真常。永无退转故。次观五法。第一欲受菩萨戒者。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日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54页第二段的菩萨《优婆塞戒经》的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的意思是什么?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弥勒菩萨开示云: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利;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祈受一切菩萨净戒。’从这一段论文可得知:已受菩萨戒的在家菩萨(就是善男子)、长老(就是出家菩萨)、大德(是指已证悟的人),皆可以传菩萨十重无尽戒。对于一个初发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再来说第三个理由: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是属于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应先礼敬十方佛,日夜增修清净戒;诸佛护念常受持,戒等金刚无破坏;三界诸天诸善神,卫护王身及眷属;一切怨敌皆归伏,万姓欢娱感王化。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持戒利益很大,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的就想舍戒。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应当要有轻重戒的判断、与视当时状况能否受持而衡量它,不要被戒的表相及戒条所束缚。持戒的目的在于清净身、口、意而达到解脱,如果被戒束缚,身心不能清净,就表示我们持戒有问题,观念不正确。以上是说佛戒的受持应当尽量,名为具足众戒。(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口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