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为时常诵念的关系,把这些记在心里面,或者有时候就把其中几句,在心中让它浮现及思惟它的义理,有时候就突然懂了;或者因为听到别的法义,而让原来其他不懂的法义,也跟着懂了;或者因为某些境界的现前,也突然间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若这些人能够虚心接受,然后去比对圣教量,再作深入的思惟整理,自己知道错处,然后重头再参,这样子才有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数、随、止、观、还、净,数息法的这六妙门,是修学定力的方便善巧,这些事修的方法不会,就无法得到未到地定,就是所谓的事障未来。(原标题:数息法的基本要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四禅八定和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只依照佛门经典和善知识的开示进行简要的描述。况且,以笔者微薄的定力证量,也没有资格对四禅八定的修习内容进行个人的阐述,只能依经典和古今善知识的开示进行一个基本知见的传播。(原标题:禅定修习的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些都不是善因缘,将来会成为我们堕落魔道的恶因缘,因此一定要拒绝,不可误入歧途。佛门修行者主修智慧,因为解脱三界轮回之苦以及成就佛道,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神通。但是,修菩萨行的大乘修行者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必须要修神通,因为度化众生也需要种种的方便力,而神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只是初学者因为智慧较低,难于避免神通境界的诱惑,也难于拒绝鬼神的打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动中定的修习,对环境和时间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按照善知识所施舍的方法,时时住心一处就可以了,如此坚持锻炼,定力自会增长,还不影响生活中做大多数的事情。对于有禅定正知见的人来说,大多数的修定法门其实都是可以动静兼修的。只是有些法门偏于动中修,有些偏于静中修。比如数息法,其实也可以在动中修,但偏于静中修;持名念佛,可以动中修,也可以静中修,在心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原标题:止观双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关四禅八定的修证资粮条件与转折要领,平实导师十余年前曾开示过《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关于初禅的实证原理与境界,也已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讲过了,您可以参考;将来等正觉寺盖好后,因缘成熟便会重讲《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教导大众修习禅定应该要有的注意事项与转进法要,因为禅定的实证,除了未到地定的实修方法以外,最重要的乃是五盖性障的伏除;在自己性障未除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法借助定力进行深入的实修而获得智慧和解脱的大利益。并且,这类人往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易升起大慢心,而对佛法做种种自以为是的意识情解,生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有些人连三餐都不继了,一心只想修行,硬是抛妻弃子,弃堂上二老及家庭于不顾,这个部分也是一样会有过失的,所以我们也必须善观这些环境的因缘。此外我们也要提醒一个重点,还记得上一集,我们有提到什么叫精进吗?其实真正的精进就是心不放逸。所以虽然在眷属跟环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起信论》讲记--论文:〖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众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故。修行精进。欲知清净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得一切诸佛法故。修行精进。欲以一方便门知一切佛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大智慧善方便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佛法广为众生句句分别故。修行精进。菩萨成就如是精进。”菩萨修行精进,皆是为了摄受正法,乃是为了摄受众生成就佛道,如此经所开示:菩萨是为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