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盖也有遮障的意思,说这五种烦恼盖会遮障修行人修行圣道,乃至遮障修行人心向圣道、努力用功的善根因缘。所以,这五盖是修行圣道的修行人首先应断除的烦恼。而要断除五盖烦恼,就得先明白其一一的真实意涵,我们就以此处要探究的掉举与昏沉来说。弥勒菩萨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定义说: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 | admin 2020-02-21 |
![]() |
总觉得我的因缘很奇怪,大概福德也不够,明心见性对我来说虽不是很难,但是悟后起修的阶段却是备尝辛酸,不论是法上的重整和补强,或是一些事相上的拿捏和处理,在在都是充满着压力和考验,到最后,很多烦恼硬是过不掉,就卡住了,自问明心见性了,怎仍是这般德性,不禁深感惭愧与汗颜,尽形寿为正法、为众生的愿一直都在的,但当时觉得自己再不跳脱、空白一阵子是不行了。观行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阿含许多地方说六识是有间等法,却又同时说有不会灭坏的识,有出生五阴的入胎识;又在十因缘法中说有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说涅槃的本际、生死的本际,真如、如来藏、我;乃至南传佛法经中所讲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当然都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不是指识阴中的任何一识。而阿含中由于寿、暖与识三法的存在,使得众生性命得以存在,这个识当然是指第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世间人的作法就是想办法去改变眼前他所不喜欢的境界,用尽各式各样的方式;乃至于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用尽了一切的的手段,想办法把眼前的境界改成他所喜欢的境界,这就是世间人的作法。但是这种作法呢,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了这个苦,因为接下来的这个后世,还有无量的苦在等着他,所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苦的道理。那么再回头,如果是用改变境界这个方 | admin 2020-02-21 |
![]() |
当了解了以后,知道自己的五蕴身是虚妄的,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虚妄的,然后能够如理的思惟,进而不去执取自己的五蕴身,世间的烦恼淡薄了,进一步功夫也成熟了,常常可以住在相似于一念不生的状态之中;假如没有特别的外缘,就没有什么烦恼;假如发生特殊的因缘的时候,难免有一些烦恼,但是他只是顺着事理人情,把这些事情处理掉,烦恼自然很快就会消失;乃至于说,所以他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心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因缘遇到可以对您说纯善之法的善知识,那是相当有福报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福报,就应该要用功的加行,当有问题的时候,不断地请教求法。所以我们在经典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天人或者其他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在听佛陀开示的时候,常常会用四个字,叫作目不暂舍。也就是说能够听到佛陀说法,那内心的欢喜跟踊跃,整个就形容在外表,所以当看到佛陀说法的时候 | admin 2020-02-21 |
![]() |
像《佛藏经》中记载佛陀开演此经的因缘,就是舍利弗尊者从静虑三昧中起来,向佛陀禀白说:“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能够令人信受进而亲证而得胜解,真是太稀有难得了。”舍利弗进一步说:“世尊所说的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是无一切名相的法,是没有语句言说的法,世尊却能以种种名相来宣说这个无名相法,以种种语言来叙述 | admin 2020-02-20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 admin 2020-02-20 |
![]() |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是谤佛,那又更严重了,有因缘的时候,我们还是得要救他们。至于谤法、谤胜义僧的人,他们自己也得要自求多福,可是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是得要救他们。所以当我们看见众生谤佛、谤法、谤大乘胜义僧、谤声闻贤圣僧,下至诽谤凡夫僧,都应该要告诉他们、要纠正他们,让他们赶快忏悔,赶快补救,不然的话,当恶业现前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忍受的;如果我们已经看见,他将来会受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应身释迦牟尼佛,出世说法的一大事因缘,就如《法华经》中说,要开示佛之知见,让弟子们得以悟入佛之知见,目的就是:“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妙法莲华经》卷1)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真实解脱,乃至究竟成佛。而这个十方诸佛共同的知见,正是众生各个具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永不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如心。因为如来藏才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由这里,我们也会联想到,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释迦世尊的大愿之一为:“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愿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众生临命终时,悉来集聚生我世界……。为是众生故,于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如果能够熏闻正确的三乘菩提法义,以及具足因缘而见道,就可以进入第三种“是戒是波罗蜜”的持戒方式。这也是在经典内,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的一个原因,让我们知道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转进。在“是戒非波罗蜜”这个阶段,都要依靠佛所制定的戒相来持戒,因为这时候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尚无法真正转依;因此需要遵循依蕴处界身心 | admin 2020-02-20 |
![]() |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 | admin 2020-02-20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 admin 2020-02-20 |
![]() |
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程里面,让他能够了知这些不是真实常住的,让这个愚痴者,能够在现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够观察原来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没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后能够生起解脱的愿求,能够生起求大乘法这样的心愿。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
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中的“空三昧”,也就是说,这一些蕴处界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缘生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终将毁坏,所以说其性是空;或者在这些有为生灭法中,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所以说是空。也就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没有不坏的自性,这个就是“空三昧&rd | admin 2020-02-20 |
![]() |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心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 admin 2020-02-20 |
![]() |
虽然如此,一些往世的因缘现起时,有时候对他也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境界时能够作到一触即止,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惭、愧,与不放逸这几个善心所法。惭与愧属于五位百法、善十一心所法的其中两个,也是七圣财其中的两个;因此其重要性可知。惭愧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能够勇于发露而不覆藏,并且立誓永不复作,因此有惭有愧才能灭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