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回到了人间,在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祂的五位比丘们,开始为他们说法,建立了最早的声闻僧团,然后僧团就越来越蓬勃。在十二年当中这一段时间,佛说《阿含经》《法句经》等等,主要说的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说十二因缘,又叫作藏教——三藏之敎,也就是初转法轮。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内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世尊在这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的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键词三缚结、五下分结、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般涅槃、解脱、四阿含、二乘、声闻、缘觉、辟支佛、阿罗汉、缘起性空、蕴、处、界、观行、修证、世俗谛、人间之佛教、出家僧众、上座部、表相住持、出离观、安隐观。目录一、前言二、如何修证解脱道甲、法门——四圣谛、十二因缘乙、观行——五阴、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着,疑见也会跟着断除;从此以后,于佛陀不疑,于声闻解脱法不疑,于声闻菩提中的胜义僧不疑,于涅槃真实可证亦不怀疑,于佛陀所设戒禁能令人解脱生死之理亦不生疑。由此疑见已断的缘故,对于一切大师们是否已断我见?您都会在他们所说言语、所著书籍中确实观察出来,从此以后对大师们有没有断我见的事情,心中都可以确认,不再对大师们是否已断我见的事情心存怀疑,也不再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mda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也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知,也就是众生生命的实相——真如与佛性的亲证,以及亲证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六道众生如何解脱于三界境界呢?首先就要能够断除三缚结,所以在解脱果的初果须陀洹(声闻解脱果: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二果斯陀含——薄贪瞋痴,三果阿那含——离欲界爱,四果阿罗汉——断三界爱),他所要断除的就是所谓的三缚结。那什么叫作三缚结呢?三缚结就是第一个断我见、第二个断戒禁取见、第三个断疑见,有关于断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人他是信受了佛所说的本际,那仅只停留于这个蕴处界空,因为没有这个大乘的根器,所以没有办法去思惟而亲证大乘这样子的一个般若的一个本体,也就是说没有办法去证悟这个如来藏;但是大乘菩萨,因为了知了这样的空相,而辗转的入了大乘,闻熏诸法实相。那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是这个般若空性。那什么是般若空性呢?般若空性其实就是,佛在三转法轮的时候所说的这个一切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菩提有二个主要道——解脱道、佛菩提道,它含摄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与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心如来藏难信难入,如佛在《杂阿含第一二0经——央掘魔罗经》中说:“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有如来藏而眼不见,应说因缘。如罗睺罗敬戒故,极视净水,见虫不了为是虫?为非虫?为是微尘耶?久久谛视,渐见细虫;十地菩萨亦复如是,于自身中观察自性,起如是无量诸性种种异见。如来之藏如是难入,安慰说者亦复甚难,谓于恶世极炽然时,不惜身命而为众生说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佛法不只是这样,整个佛法要分成两个大部分来说:一部份是讲二乘——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另一部分是讲大乘菩萨所修的菩提道。解脱道是讲二乘的行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菩提道讲的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法界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常常听禅师说:烦恼既菩提。那么什么是菩提呢?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邪见,都不能容忍、包容,因为祂不能容忍,不能包容邪见,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成就佛道!因为这个道理,佛陀希望每一个众生成就佛道;佛陀也用这样的道理,来将护众生,来保护众生,让众生离开邪见而不要沦堕恶道,让众生修学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最后迈向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就是对于一切的内容完全了知,对于法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对于心志怯懦、但希望不再轮回、可以从生死中解脱的众生,佛陀教导开示这世间的缘起虚妄,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而令其走向四圣道中的声闻、缘觉此二法界;而对于不忍众生苦,也希望得证佛道的众生,便直接倡佛本怀,开示悟入,说明此一大事因缘,开导这世间的圆满实相之理,而令其进入菩萨法道,乃至成佛,这究竟圆满的菩萨以至成佛之道,圆满一切菩提,圆满一切德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所以二乘人趋于无余涅盘,尚且被大乘菩萨以及如来所诃责,所以大乘经典都是从此了义说而大声地指斥小乘声闻的究竟涅盘纯为虚幻,根本不实;如果二乘人集结大乘经典,这根本是猛打自己声闻人的嘴巴,如是自说所成就的解脱道都是非真,自己否定其所认定的圣境,否定其未来之证境:无余涅盘,请问这样的大乘经典可能是信受无余涅盘的二乘人所集结的吗?5.试问有人会集结根本和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礼请证量更高的大乘菩萨们来编纂集结大乘经典,这本来就是已经存在的法界通理:假设今天有人要负责编纂地理文史,这位编辑者当然会去找当代最出名的地理文史专家来负责,去向他请益,和他商量,这是世间人的一般道理,这根本就不希奇,因为大家在那些特别的领域上都不在行,所以会这么做;可是等到了要编辑佛法大乘菩萨藏的时候,却反过来,想要由大多数根本听也听不懂的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是佛在初转法轮的阿含声闻教宣说完毕以后,再大开法筵,次转法轮宣讲大、小品般若诸经,显说四阿含期所隐说的「涅盘本际」就是空性心真如,也就是真心阿赖耶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并非只拿来诵诵而已,不是性空而唯有名相,而是要实修实证的,真实去触证真心阿赖耶识;触证后,般若智慧从此开展,才算真正进入大乘佛门中开始学佛。末转法轮。但是,这时菩萨只得般若之总相智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实上是:大乘法里面有一部分通二乘,就是声闻人所证解脱道;但是大部分都不通二乘,所以称为别教。这意思是说,大乘法中大部分的法是与二乘解脱道不共的,与二乘圣人们不共、不通,是二乘法中的所有圣人们都不能证得的;大乘法中有不同于二乘法的解脱道,也有不同于二乘法的佛菩提道,所以才称为别教。当别教的内容修习了,到达佛地时,一圆一切圆,才能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日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mda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避开自己无有修证,也不能够了解经典实义的佛学研究者,其所知皆是猜想而生,皆是佛陀所说的凡夫,根本是怀疑佛,怀疑声闻,怀疑缘觉,怀疑菩萨的接近一阐提人,所以对其而言,佛法的价值不会比其阅读一本杂志来得更多,佛法是种理念,而非是实际,所以即使其认定其生命假象,也不会以大乘说有实相而行大乘法,还是会落于意识心的所缘取境界,求取内心的自在、宁静、平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对于日月如何运转不清楚,但就向这的小朋友说,这日月的运转是非常的神秘,这中的道理一定是有,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这样无知的了孩说法一样,这我们大人只能够一笑置之,而学者当中也有许多人犯上如是的过失,将自己的无知大胆披露,而以自己的「无知」说为「真理」,真是无知之人,不免于他人怜悯!所以佛陀于大乘经典说的一切有情的实相:一切有情的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需要作勇猛的四加行,如此思惟观行精进不懈,然而藏传佛教的学人于过去生熏习的佛法正见很少,对于三乘菩提的义理难以接受,心中疑见不断,当然全都无力修习,更别说是实证了;即使当他们开始实修三乘菩提,不论是哪一乘,都必须断除我见,必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