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根本法轮讲的就是直接宣示悟境的根本教说,他指的就是《华严经》;枝末法轮讲的是,把佛陀四十余年的教法把它分成声闻、缘觉跟菩萨三乘而说,因为它是由根本法轮分化开来的,所以才叫作枝末法轮;最后叫作摄末归本法轮,指的就是,把枝末的三乘的教法全部再汇归起来成为根本,这个就是吉藏心目中的《法华经》。基本上这个三轮的教说,大体上以我们今天来看,三轮的这个判教原则 | admin 2018-07-22 |
![]() |
并解释,由此一偈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菩萨的少年时期由于鸠摩罗什菩萨的母亲是龟兹 | admin 2018-07-22 |
![]() |
般若时偏显涅盘非是断灭空,偏显藏识空性心之空性--无我性,偏显空性心之中道性--非一切法空之断灭空;所述唯在对治未悟二乘菩提之二乘凡夫,声闻初果亲观十八界空已,不堕「涅盘是一切法空」之邪见故,曾闻佛与大阿罗汉宣示涅盘有本际不灭故;般若时主说藏识中道空性之性,唯在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尚未述及能令佛子成究竟佛之般若种智。为令佛子证般若空性心者能入初地乃至佛 | admin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应该紧接着再来看看,智顗法师所认为的通教是什么呢?他认为通教乃是般若类的经典,是三乘——声闻、缘觉跟菩萨三乘都同样要修习的教法。他认为通教跟藏教的差异,我们前面讲的藏教的差异主要就是说,三藏的藏教讲的是生灭的十二因缘,讲的是用分析的方式去体验空的道理;但是通教的话,讲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因缘,并且是用直接体会、当下体会的方式去入于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这一些的道理是声闻跟缘觉人所没有办法修习的,因为定性的声闻跟缘觉人往往在成就解脱道之后,就会因为无余涅槃的吸引,直接就进去了;那进去之后,进到无余涅槃位之后,所有的一切的心行都不现起,那又怎么去修习别相智、种智乃至于说最粗浅的总相智呢?所以,这个部分是不共二乘人而说的,这个部分叫作别教。如果我们回头来看别教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说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六界如果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就会形成了十个不同有情的状况,这个就叫作十界。从十界开始,智顗大师认为,就如同我们的一念,我们的念头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可以是作恶,也可以是作善,所以说这个念头的本身其实就已经含摄了其他各界的内涵。比方说,如果我们现在在人间,而我们动的念头却是极恶毒极恶毒的念头,这个时候虽然说我们是在人这一界,可是我们同样因 | admin 2018-07-22 |
![]() |
那这波罗提木叉,一般来说它所指的就是菩萨戒,因为是在僧团里面讲别解脱的时候,如果是以声闻戒为主要持守,菩萨戒当然就是别解脱戒。可是我们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就是如果是菩萨道的行者,实际上是应该以菩萨戒作为正解脱戒。关于这个部分,律宗的部分要谈到它的时代背景,最主要就是源自于佛世的时候,有一位大阿罗汉叫作优波离。优波离原先是皇宫的理发师,他既然是理发师, | admin 2018-07-22 |
![]() |
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有别于声闻戒之别设戒法,能令行人达到解脱境,乃是菩萨戒也。此宗建立止持戒与作持戒,止持戒复立通戒与别戒,此皆非属本书所欲论述者。乃至此宗之行果,亦非本书之所欲论者。此谓律宗之法,本应遍在佛门一切宗派内,不应单独立派。唯持律,不成二乘菩提故;唯持波罗提木叉,亦不成佛菩提故,不得四智圆明故,乃至不得般若中观总相智故。由是故说此 | admin 2018-07-22 |
![]() |
声闻人他所修学的,就是要把生灭的一切法的范围,把它确定下来,而且要知道它的边际。如果有任何的内容、边际不能确定的话,他有可能会把生灭法,把它当成是不生不灭法。可是如果他把范围扩大,扩得太大了,他连如来藏----连不生不灭法----也含摄下去的话,又会变成断灭,他又成为断灭见;所以修学声闻菩提,一定要先对于生灭法的范围,要能够完全确定!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对于在家,一样是这样子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家你不能用这样子的方法去作营生;更何况是出家的,更是在比丘律里面、在声闻律里面有严格的规定,你不能用这种方式去作这个邪命食,因为这个是会增长众生我见的邪见,所以佛所不许的。那我们对这个太岁,也就是说日月星辰,刚刚所说的《易经》,中国的《易经》对于我们的这个山河大地的这样子的一个观察,其实是对还是不对呢?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对于在家,一样是这样子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家你不能用这样子的方法去作营生;更何况是出家的,更是在比丘律里面、在声闻律里面有严格的规定,你不能用这种方式去作这个邪命食,因为这个是会增长众生我见的邪见,所以佛所不许的。那我们对这个太岁,也就是说日月星辰,刚刚所说的《易经》,中国的《易经》对于我们的这个山河大地的这样子的一个观察,其实是对还是不对呢?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中将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六类有情,称为六凡业道;另外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种,则称为四圣法道;就是以前六类为凡夫,后四种则为圣人。因为六凡业道的有情都不离世间,不能脱离于三界六道轮回,他们总是随着一生一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行,而受报往生到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或者是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当中。至于四圣法道则是修学佛教三乘道法,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众生的六识觉知心,乃至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尤其是六识觉知心,根本无法去到未来世,要如何让众生依靠而成就无量世的一切修行,只有本来不生也永远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让菩萨倚靠而长劫修学佛菩提道,也才能让声闻、缘觉二乘圣者修习解脱道,证入涅槃而不会成为断灭。况且众生接触的一切境界,其实都是自心如来藏所现,包括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声闻的解脱里面,即使一个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也要继续往前迈进,他还要修八背舍,然后让自己对于六尘的觉观的触的饮食,能够把它灭除;所以最后他还要能够修八背舍,能够进入灭尽定,把这个触食也要把它断除。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这个意思食,也就是对于未来的希望,这种饮食也要把它断除掉。譬如说,三三昧里面有所谓的空三昧、无相三昧跟无愿三昧,这个无愿三昧,事实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我们的如来藏不受时间、空间的系缚,可是他又同时出生了种种的法,前后刹那地出生我们,而且这个法性非常的坚固,没有人可以损坏这样的法性;除非说依于佛陀的教导,修声闻法入无余涅槃,如来藏就不出生五阴这些法,那就没有前后刹那的差别了,这个时候他就存在在法界之中,可是没有人可以指出他所存在的处所。所以说,我们在法界之中,一切众生其实都在同样的时空里面,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住不出。而佛地则是已经不生不灭,究竟涅槃,法身佛已证无住处涅槃,已经断尽识种的流注,所以不应该说为世间;但是应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仍然示现有色蕴及名,或现有色像,不断的在人间、三界诸天及十方世界广度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对于长时间在熏习如来藏的菩萨而言,他知道佛地与如来境界它是不可思议的!那菩萨诸地的修学,虽然说也还不能触及,可是在菩萨修学里面最重要的要建立的知见,就是要知道:佛法它是含摄三乘菩提的,佛法是含摄了所谓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及佛菩提。所以要知道,修学佛道如果说不知道解脱道的内容是什么,表示这个佛法本身——善知识所弘传的,它是有问题的、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唯出世间正智者,谓由正智,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又诸菩萨以世出世智,于五明处精勤学时,由遍满真如智多现在前故,速疾证得所知障净。(《显扬圣教论》卷6)菩萨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佛法中,真正清净的智慧有两种:一种就是单纯的出世间,一种是叫作世间出世间。单纯纯粹的出世间正智,就是由于这个正智声闻人以及独觉,他能够证得五阴人我空、法我空的解脱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就要有一些规范在;这也就是佛陀的时代,带领僧团的时候必须要依事制订许多声闻戒律的原因。可是我们也得要话说回来,戒律之所以存在,当然就是因为要界定人我的分际;可是我们也得说,如果我们自己调伏得很好、约束得很好的时候,这些戒律,也只是会备而不用,完全不会对于大众的生活有所限制。所以理想上,我们说出家的僧团、出家的僧人,在出家之前,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个有染心转成无染心;如果说这样子就是佛智的话,那么二乘的圣者他已经将生死于三界的这个烦恼障都断除净尽了,应该是属于是无染心,可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却不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说,这样的部分不是佛智,而是属于是意识层次的部分的想像,跟佛智部分是完全不相干的。那么入于佛智而有差别是,也是实证一切种智而有差别,所以有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