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梁武帝他本身受这个菩萨戒,所以他要制定:不管你是大乘小乘的出家众,你都应该要吃素。后来这个风气,就变成出家人所一致奉行的,吃素是菩萨戒所规范的。但一般人的情况,就到了北朝有一位齐文宣帝,他信奉佛法,因此他就制定了,不只是一个月吃六天的素,他要他国人在一年有三个月,就是正月、(正月就是元月),然后还有五月、还有九月,这样三个月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经典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大乘佛教已经被西藏密宗和平演变成为“金刚乘男女双身法密宗”了,不少僧人私底下拜达赖、索达吉、多识、慈诚罗珠等所谓有影响的西藏密宗大师为师,名之曰“贪欲为道”从而“乐空双运、即身成佛”,不必辛苦修行,只把“金刚杵”(阴茎)放进“明妃”(智慧母、般若母、明妃、空行母、佛母)的“莲花&rdqu 三摩地

2018-07-22

须臾之间,龙女成佛对于五障之身的破除,在三部最伟大的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有动人的开演。佛经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不但八岁的小女孩可以成佛道,八十岁的老太太也可以了知因缘法(有一部《老女人经》就是佛对老女人讲因缘法),中年的女人也可以直趋菩提(《大宝积经》的《胜鬟夫人经》就是记载胜鬟夫人发愿修行的经过)。女人成道没有什 三摩地

2018-07-22

反之,如果是否定了如来藏,主张众生只有六个识的六识论,乃至于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佛学研究者,纵使依文解义把《法华经》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弘通佛法,而不是大乘法中的法师,甚至可以说连小乘法中的法师都不是。因为当他否定佛教三乘菩提的所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他所说的小乘解脱道就不是能真实实证的解脱道,都只是戏论而已。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佛教来说,我们修学佛法、修学大乘菩提,之所以要修学大乘菩提,目的就是在于成佛。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简单来说,修学佛法一定是要以成佛为最后的目的;而您信奉教,却永远只能成为上帝的子民、上帝的羊,这是最简单的把我们今天要用来作一个宗教比较的,一个所谓的短的方式。那我们一样是依 三摩地

2018-07-22

师兄羡慕净土的殊胜,只知道一味的念佛,日常心行却不知改变,不知道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要想成就净土是必须基于生活中诸恶莫作(戒律)、众善奉行(福德)的行为实践的,更离不开内心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培养,佛弟子们一定要知道佛所强调的“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师兄要真想这一生学佛有所成就,能够往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观无量寿经的净业三福(注2),对照净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破除五阴魔的境界,那其实就是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而大乘菩萨的初步摧破五阴魔的时候,而能够取证慧解脱的人,那至少也要初地心。因爲在初地满心的时候,是可以破尽五阴魔的,但是,这位地上菩萨却故意不破,而故意的保留最后一分的思惑而留惑润生。因爲这个地上菩萨他觉得,破不破尽五阴魔的最后一分思惑都没有关系;因爲断尽最后一分思惑,那是七地满心的事,现在留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中的开示:如有智人能善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譬如大海舟船而无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坏沈没,种种诸难常有忧患,求于吉祥无上船师以为依怙。因此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之中,最危险也最可怜的便是:没有三宝与善知识能够依怙,想要出离生死之苦乃至破除无明,单纯靠自己,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智慧的人应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真实佛法乃是生命的实相之法,应该要向五蕴色身之中去找寻《心经》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观自在的,本来无念离念的实相心如来藏,那才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入道的首要。如果还不能够实证万法的根源,而妄说证量有多高,说法多么胜妙、多么不可思议,那其实都是说食数宝,那都不是作佛事,因为说者自己还有听者都不能够得到实益。我们常常看到有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三摩地

2018-07-22

说到大乘跟小乘,先要跟大家澄清一个观念。因为有人说: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佛世佛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被误 三摩地

2018-07-22

菩提定它是智慧,因为有这个对于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心得决定,而往大乘的修行去前进,所以才能够称为说他具有菩提定。有了菩提定,他才能够在广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能够获得三十二大人相业的成就,才能够成就菩萨的身力。如果没有菩提定,也没有办法来成就菩萨的身力。可是除了菩提定之外,不能只依靠菩提定,因为菩提定只是慧,菩萨还要兼修三界有的定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说在十信位还没有满足的时候,显然他对于真正的大乘的信受、对真正的三宝的信受,他是不满足的;当他没有满足对于大乘法教的信心的时候,他没有办法真正的修三十二相业。譬如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人间里面有很多人相貌堂堂,可是当我们知道,虽然他相貌堂堂,可是他所说的法是违反了大乘的所说的义理。譬如有人否定了第八识如来藏、有人修双身法,这个 三摩地

2018-07-22

在声闻解脱道,尚且不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更何况是大乘佛菩提,更不会以出家表相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大宝积经》中弥勒菩萨曾为大众开示: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弥勒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出家仅是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在佛法有所实证,并且以实证所得的智慧,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你布施给初果人,不论是二乘初果人或者大乘初果人,佛在经中都已经很清楚开示,它的果报都是无量无边。而这些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个人的自心如来里,未来有因缘时,就会显现美好的果实,让你享受。既然是自己在享受美好的果实,又有谁能够抢走呢? (原标题:供养三宝的三种福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这句话说得有点绕口,这意思是说,菩萨虽然也要修学种种的人天善法、二乘的解脱法、大乘的般若妙法来自庄严;可是假如要能够这一些庄严的话,一定要有他庄严来支持。也就是说,这位菩萨一定要在自己一个一个阶位向上成就的同时,也以种种的方便来接引后进的菩萨,让这些众生也能够多分、少分地成就这些法。而当这一些后进的菩萨顺利地成就了一定阶位的菩萨法之后,原来的菩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愿。而菩萨在证得大乘的三三昧之前,也要分证二乘的三三昧,然后再从大乘的三三昧来观察二乘的三三昧,发现说二乘的三三昧,其实是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世出世间三昧:是指大乘菩萨亲证金刚心如来藏而生起的金刚三昧,乃至依金刚三昧所发起之无量无边三昧。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譬如金刚,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折损。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所拟之法无不碎坏,而是三昧无有折损。善男子!如诸宝中,金刚最胜。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于诸三昧为最第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来归 三摩地

2018-07-22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定自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