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空无边处当中唯有空想,意识缘于无边广的虚空,把这样的境界当成涅槃,仍然落入意识中当然是落入我见当中。识无边处,识无边处唯有识无边想,自己反观自己的识阴,而意识缘于自己的无边广;有无边的广,祂不再去想空无边这个事情;这样一个境界,识无边广的境界仍然是识阴中意识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再来说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就是不想空不想识,只缘(意识觉知心 admin

2020-02-19

再说,如果真的练到触而不了别时,你突然间想到要去车站,那么你是如何走出家门的呢?你是怎样知道那是门,不是墙呢?你又是怎么在路上走过红绿灯,然后当你到火车站时,怎么知道你已经到达火车站呢?所以说触而不了别这样的境界,一触即止其实不是真的不了别,只是不起语言文字的粗了别而已。在修学佛法各种禅定当中,有一个境界是触而不了别的,就是未到地定过暗,在未到地 admin

2020-02-19

还有一种人,他只坐,不躺下来睡觉,也就是家所知道的不倒单;只坐不卧这种苦行,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施设了这样的戒禁,当然就是戒禁取见。再来说食自落果戒,有人认为:我只要这一辈子都不吃树上摘下来的水果,一定要吃从树上自己掉下的水果,这样吃一辈子,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当然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一辈子吃自落果,是没办法(断我见、我执) admin

2020-02-19

接下来,再来跟家讲的是最后一个(弥勒菩萨讲的最后一个)叫作菩萨的咒陀罗尼2。这个咒陀罗尼讲到的部分,就是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皆悉神验无所唐捐。这个部分,诸位菩萨看到了弥勒菩萨的讲法之后,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啊!因为,菩萨的咒陀罗尼开始讲到了能除有情灾患,这里就表示说,这一类型的陀罗尼,它的目的是在透过一些方法,能够有效地 admin

2020-02-19

那当然就是说,另外一个要给家的建议,就是因为佛法跟一般人所认知到的世间法有很的差别,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会像一般的世间法这样子广为众所欢迎拥戴。因为,一般的众生都是具足了贪瞋痴的,那么这一些的众生,家所爱乐的法,就如同家在演艺圈里面所看到的粉丝追逐明星一样;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可以想像到,这样子所讲的佛法,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编按:因 admin

2020-02-19

因为这个佛典故事里面有特别提到咒(即陀罗尼)这个字,我们觉得有必要让家了解陀罗尼的义理,所以就旁征博引了一下。我们上次讲到的就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菩萨要具有四种的妙陀罗尼,也就是菩萨的法陀罗尼、菩萨的义陀罗尼、菩萨的忍陀罗尼,然后最后一个是菩萨的咒陀罗尼。这每一种陀罗尼,弥勒菩萨都特别冠上菩萨这个字眼。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菩萨所独有的。我们上 admin

2020-02-19

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悲柔软心、广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乘起信论》卷1)菩萨在人间示现时,会如同众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学、成长、病痛等等,完全和一般人一样,然后再应用四摄法或六度波罗蜜,乃至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以悲柔软心以及广的福藏与智藏,来教 admin

2020-02-19

我们在这个讲次里面要跟家说是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里面第八辑第125页开始的内容。我先把这个部分的内容先念一次,这个是在第八辑第125页:【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优婆塞戒经》卷7)我们就先看看这个部分。我们说当 admin

2020-02-19

有人问说:盲目受了菩萨戒后却不能受持,学蕅益师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受菩萨戒。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如不如法?我们暂且不说。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 admin

2020-02-19

权力时义务也就增,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心、很严谨地受持,千万不要毁犯。所以佛说:【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狮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优婆塞戒经》卷七)正由于这个缘故,佛在别的经中说出许多种不该犯的恶律仪。律仪是指心意在身口上表现出来的威仪,律是针对身口的行为加以规范,而依戒律的规范而显现 admin

2020-02-19

我们常常听寺院里的师父说:学佛尤其是修学乘佛法,就要发菩提心。这是为什么呢?家都知道佛教之所以不同于其它世间宗教,就在于它不认为世间有一个高高在上、唯一主宰万物的上帝。而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成佛之性。只要透过修学去除染污烦恼生起实相智慧,将来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了就能成佛!所以对佛弟子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就佛菩提,也就是 admin

2020-02-19

那燧呢?就是钻木头时用的坚硬长条的一个物质,有一端是磨尖的;先在一段木头横向钻一个小洞,燧的直径要比木头上的小洞要一些;然后把木头抬高,下面留着空间,再于木洞下方,放了一些干粪、干草,然后拿着燧在木洞上方轻轻插着搓起来,搓到木头起烟发热,会有一些火热的木屑掉到下面的干粪草,渐渐地引起小火来,再吹气让火变。钻木时不能只是心中起意念说:火生起来!火 admin

2020-02-19

但是当他们批评佛教出家人犯戒的时候,我们可以质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受比丘戒?有没有受菩萨戒?有没有遵守佛法的戒律?或者你们有没有在传戒法?或者在持戒法呢?家可以先问他们这一点,一定是要先受了戒以后才能有戒可以犯的,但他们从来都不受戒,连一戒都没有,当然不犯戒,那根本都还在解脱的门外混,哪能跟佛门持戒的人相提并论?问题就在这里:有戒可犯才是佛门的出家 admin

2020-02-19

上一集的最后我们也提到,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由心意决定要杀或决定不杀,来决定他的罪或者是小;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造恶业而得罪完全是从心意来的。所以佛说: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优婆塞戒经》卷七)接下来,我们继续这个问题,也因为以心作根本的缘故,佛又说:【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优 admin

2020-02-19

】(《优婆塞戒经》卷六)又譬如射箭这个事相也是念念变异,当我们把箭射出去,从射出去的那一刹那,一直到箭落地的那刹那,这中间有无量刹那的变异,都不是常住法,都在不断地变异箭的位置跟时空;虽然箭的处所是念念灭的,但是因为身业有射箭的动作,加上箭是四微尘所造成的,所以箭能到达色身所达不到的处所,因此那一箭就可能把远处的一只野生动物射死了。但是我们不可以 admin

2020-02-19

而性障的消除,之前也跟菩萨们提过了《般涅槃经》说过了: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而我也跟菩萨们提起了,一切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这一些客尘烦恼、这些性障生起的这些过咎要现前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一段经文,你要记得:第一个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先能够安住在忆佛念,不要去打开门户,不要门户洞开让客尘进来成为你烦恼心性内贼通外贼,而扰乱自己的心不平、不等、不慈、不悲; admin

2020-02-19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 admin

2020-02-19

但是,如果您还是想要当个在家菩萨,就得要有心理准备:譬如像平实导师弘法二十多年来,努力地讲经说法、着书立说、弘法护教、续佛慧命,为了救护众生远离邪说、邪见,不惜得罪诸方师,以无比的智慧和勇气矗立正法幢,显示唯一佛乘如来藏正理,不眠不休、无怨无悔;乃至有少数弟子忘恩负义,前后发动三次法难,诽毁平实导师所弘扬的宗门正法,一再地打击,都无法动摇平实导师 admin

2020-02-19

如果工巧明好的话,纵使因为心性直爽而常常被人骗去钱财,那也无所谓,顶多骗上三回、五回,不了十回,也会学乖;但是这种人的工巧明多很好,工巧明好的人,善于了知世间事,这种人在道种智的修证上面会比较迅速,道业也比较容易成就。当然,这不是一世、两世就能修得来的,必须要靠菩萨一世又一世在平常事中去为三宝做事、为众生奔忙,能够这样努力的付出,就能学到很多世 admin

2020-02-19

现在我们就从第三辑第74页,继续为家说明:菩萨的世间乐与出世间乐。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优婆塞戒经》卷2)这段经文延续上一集,继续在讲菩萨的自利利他,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利益有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