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祂对于这些能够忍受的原因,所以这一生能够示现佛果,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在这样痛苦的世界----众生种种糟蹋违逆,乃至于说种种受用不足、乃至于寿命短少的世界、百岁的世界----成就佛果,来摄受众生,就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本愿的时候,并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而愿意来行忍辱行,所以能够在这世界形成这堪忍的世界,就是可以在当初在无佛的世界,可以随意化现忍辱仙人,以种种忍 admin

2020-02-21

即使是说娑婆世界的日子很苦,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世界都是五浊恶世啊!我们也可以方便在像极乐世界的净土安住,这样的净土在十方世界可是非常非常的多。我们可以直接说,许多的佛祂们在菩萨因地还没有成就的时候,都是在净土安住的;因为娑婆世界的秽土,虽然可以让我们快速可以增长,可是对我们心理真的是一个挑战;因为你要面对着无始以来意根的执取,祂受到染污的意识所长养; admin

2020-02-21

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有菩萨安住于此处,所以我们应当作为众生的真正的楷模,让众生了解到说应当亲近于三宝,应当念佛、念法、念僧。所以菩萨不应该远离第一义谛法,遇到第一义谛的时候,不明白不了解,应当来想说:我应当再去找哪一位善友?哪一位善知识?他可以为我来开晓这个道理。而不应该是自己蒙着头,自己硬要思维,可是却没有办法了解;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在第 admin

2020-02-21

有慈有悲,对于五浊恶世众生就觉得堪忍,如果慈心不够、悲心也不够,就无法忍受五浊众生的恶劣,舍报时就会说:我发誓绝不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了!只有觉得众生堪忍,才敢发愿证悟之后再来;如果发愿不愿再来人间,就是因为慈与悲都不够,所以无法生忍,不能忍于众生的恶劣。第四、心不放逸就能生忍。如果一心在法上用功,任凭别人怎么诽谤,他都不去关心;当他完全不关心时,对 admin

2020-02-21

所以佛一直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来回报众生的恩德。既然世尊尚且知恩、报恩,更何况是菩萨能不知恩、不报恩吗?所以说:菩萨要知恩,并于回报众生恩德时,不会吝惜自己,而且是无私无悔的付出。又菩萨在世间生活,不会欺诳众生,也会如法求财,不会去作贪污舞弊不道德等事来求财。因为用不正当的行为来求财,不仅钱财容易失去,而且未来也要负因果关系,不如安分守己,所得的钱财 admin

2020-02-21

为是众生故,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一时之中,从兜术下,现处母胎,乃至童子,学诸伎艺,出家苦行,破坏诸魔,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般涅槃后流布舍利。”(《悲华经》卷6)也就是释迦世尊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并且不弃舍十方世界任何一位五逆的众生。这种大悲愿,真的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当然诸位菩萨也可能联想到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愿。这 admin

2020-02-20

这边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难以堪忍的一个世界,众生的根器差别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属于贪比较炽盛,有的人则是瞋恚比较炽盛,有人是无明深重,他特别没有办法如理来思惟,与人家讨论的时候,他往往都流于情绪,而且许多的众生他是刚从三恶道而来,你也没有办法对他们作种种的奢求、苛求以及要求。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和人家起一些争执,就应 admin

2020-02-20

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所以佛教正法中的修行人,只要是听闻正法而心得决定之后,对于每一期生死都会面临的死亡时刻,都是一定能够坦然面对的,甚至是很欢喜 admin

2020-02-20

而我们的娑婆世界,却是五浊恶世呢?这个问题就牵涉到诸佛菩萨愿力的不同。因为我们悲心特重的释迦世尊所发的大愿,是不弃舍种种贪瞋痴,以及造作五逆恶业的众生,而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广度无量众生;也愿意为此堪忍世界的众生,承受种种的痛苦与悲难;同时祂的大悲愿,也成为十方世界诸菩萨的典范。亦如在《佛说阿弥陀经》卷1中的开示,诸佛皆赞叹释迦世尊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 admin

2020-02-20

第二、它会一再的强调说,某一个法门或是咒语它是极为殊胜的,目的只是要引这个娑婆世界中凡事都要快速----求快速成就的众生上当罢了!同时各位也会看到说,我在说明的时候也许会说:释迦牟尼佛又是怎么不争气!然后也许会说:某某佛又是怎么不争气!那各位应当知道说,并不是说我在辱骂诸佛,而实在是因为这一部密续中所说的诸佛的证量,真的是太荒谬了!而其实不是真正的诸佛 admin

2020-02-20

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做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娑婆世界有须弥山,须弥山有四大部洲围绕着,四大部洲有八千天下围绕其外,并且有大海水周匝围绕八千天下。在大海水当中有大金刚山,也就是所谓的大铁围山,围绕着大海水,在金刚山之外,又有第二个大金刚山。在这两个金刚山当中是非常的黑暗,就算是日月神天有大威神之力,也不能够以光芒来照耀这个地方。所以说,地狱是位于须弥山的外围、两个大金刚山之间的地方,那个 admin

2020-02-20

而且,佛陀也授记弥勒菩萨当来下生绍继佛位,所以娑婆世界在弥勒菩萨出世成佛之前的这段期间,并不会有其他的佛陀出世,现在这个时代哪里会有法王在世上呢?当我们以佛陀正法来检视他们所说的法义的时候,却可以很明确地确定:这些人连世间我见、我所见都没有断,可以说是十足的凡夫。但是却装出圣人的架势,来欺骗无知而追求世间五欲境界的人。这些人有的会用咒语驱使鬼神,将 admin

2020-02-20

我们也有提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具诸恶行,所以要施设种种戒,才能够治好执著愚痴的病,如果少了一个戒,众生的生死病就无法治好,就不能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上一集我们也提到业是怎么来的呢?以及业是什么呢?我们也介绍了,众生为何会造作种种的罪呢?我们也提到无戒而杀一千只羊,他的罪远比有恶戒而只杀一只羊的罪要来得轻;因为立了恶戒而发誓以后,就常时得罪。这是从 admin

2020-02-19

因为大家都想要当好人,好人容易当,而且大家都欢迎;可是,摧邪显正----特别是像我们正觉同修会,几乎得罪了天下人,谁愿意当呢?没有人愿意当!可是总得有人出来当,难道我们要眼看着佛教继续腐败下去吗?众生的法身慧命既然要有人来救,那就由我们来当吧!如果我们是娑婆世界唯一证得如来藏的人,想要维持世尊正法的命脉,就得要出来弘法;可是诸方大师们又偏偏都是落在意识 admin

2020-02-19

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就是因为有菩萨安住于此处,所以我们应当作为众生的真正的楷模,让众生了解到说应当亲近于三宝,应当念佛、念法、念僧。所以菩萨不应该远离第一义谛法,遇到第一义谛的时候,不明白不了解,应当来想说:我应当再去找哪一位善友?哪一位善知识?他可以为我来开晓这个道理。而不应该是自己蒙着头,自己硬要思惟,可是却没有办法了解;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在第 admin

2020-02-19

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里面有说到,他也是接近于佛果了,因为诸佛来释迦牟尼佛所成佛的这个娑婆世界来示现为菩萨,那大菩萨呢?次于佛的大菩萨,他们要示现什么呢?他们就示现跟佛同住同行的比丘、乃至于比丘尼等等,乃至于佛世所现的天龙八部,他每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菩萨;所以呢,当然越靠近佛果的大菩萨们,就越接近于跟与佛同住,乃至于在佛世的时候担任轨范师、担任教导师、 admin

2020-02-19

由于这样的关系,能相信十方诸佛世界,相信有诸佛在十方世界住世弘法;从此以后,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而求生十方诸佛世界继续修行,而不会被这一世所住的娑婆世界所系缚住,因而障碍佛菩提道的修行,所以名为修行住。菩萨由于在第二信位时的真信明了,使蕴处界不能为碍,而对佛法有了念根,在经历多时的修行以后转生了念力;因此可以使他在闻受佛法以后,产生忆持不忘的功德。这是 admin

2020-02-19

十善业道在娑婆世界三大天下当中都有,但是有时是属于戒法,是属于戒律所摄;但有时虽然有十善业道,但是却是跟戒律没有关系的。佛特地为我们说明,十善业道在北欝单曰只有四种,不具足十个;因为北欝单曰的人们有褔报,要什么物资就有什么物资,都不必辛勤的工作,所以不需要为贪口腹之欲而杀生,不需为贪钱财而盗劫别人的财物,不需为了世间生活所需而对众生恶口,也不需因贪 admin

2020-02-19

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所以佛教正法中的修行人,只要是听闻正法而心得决定之后,对于每一期生死都会面临的死亡时刻,都是一定能够坦然面对的,甚至是很欢喜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