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家讲话也是温言软语,可是我们要从他所说的道理,从他所要教导众生去做的事情,来判断说他到底是佛、菩萨呢?还是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跟佛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迷信----这个的迷信----到底哪一个是神?哪一个是佛?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也就是我们要把神跟佛到底他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我们 三摩地

2018-07-20

一、信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们必须相信行善之后,在未来世将可得福报,或可才会行善。如果缺乏信的基础,人们便很难自动去行善了,念佛也是一样要有净信做为基础。1、信念佛法门必定真实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相信有智慧的佛陀,而不应该相信没有智慧而且在迷信阶段的一些人的说法。既然我们在修学佛法,我们就要开始来了解,那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第八识有这个如来藏,祂能够变现这个器世间还有我们的五根身,所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确实可以存在的。因为这样子,就开始真正进入了解信,开始能够了解:原来所有的这个世界还有这个生命能够这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家讲话也是温言软语,可是我们要从他所说的道理,从他所要教导众生去做的事情,来判断说他到底是佛、菩萨呢?还是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跟佛也就是说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迷信----这个的迷信----到底哪一个是神?哪一个是佛?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也就是我们要把神跟佛到底他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我们 三摩地

2018-07-20

譬如首先要跟各位介绍的就是五戒,这五戒可以让我们保得人身,而且这个五戒,虽然我们不学佛也同样要持守,因为这个五戒它是属于世间、人间里面,建立人间最基本的道理。这个五戒就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首先我们要说不杀。因为我们人间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和乐相处,不应该互相杀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我们可以看到很 三摩地

2018-07-20

发愿修学佛道首先应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然欲培植福德、广结善缘首先莫如皈命三宝、供养三宝。那么佛、法、僧三宝摄属哪种福田呢?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9-13)。具体解释如下:如来 三摩地

2018-07-20

究竟释迦世尊所教导我们孝顺父母,它的真实义理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他最起码作人的人格,就是要包括了孝顺、礼敬、供养父母,否则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这一点不论是古今中外,不论是学佛与否,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世间的常法。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佛说到父母的恩德深重,重到众生无论怎么样的回报,都没有办法回报他们的恩德,所以佛应当要 三摩地

2018-07-20

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 三摩地

2018-07-20

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三界至尊的佛,对父母尚且都能这样的恭敬奉养,何况我们一介凡夫想要求明心见性,却不需孝顺父母、奉养父母呢?绝对没有这个道理吧!我们从社会新闻当中,常常可以看见,有些人不仅不孝养父母,甚至于苛求父母,或者父母的钱财,像这样的人,说是要来学佛,求明心见性,想要求解脱,根本就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事啊!因为人伦的基础尚且都无法作好,何况 三摩地

2018-07-20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第19集<福德资粮概说>张正圜主讲(原标题:奉侍师长的重要性) 三摩地

2018-07-20

发愿修学佛道首先应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然欲培植福德、广结善缘首先莫如皈命三宝、供养三宝。那么佛、法、僧三宝摄属哪种福田呢?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9-13)。具体解释如下:如来 三摩地

2018-07-20

三福净业一、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1、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第三个好处---现世得利。------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三节现世得利> (原标题:念佛的现世利益) 三摩地

2018-07-20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2集佛为什么要度众生?>正源老师主讲(原标题: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三摩地

2018-07-20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1集如何修行对往生西方最有利?>张正圜老师(原标题: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三摩地

2018-07-20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这段圣教怎么说呢?这段圣教就是说,对于初机的学佛人,因为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还不够,对于自己用功努力的信力还不足,因此,他必须要时时的鼓励,才能让他继续的进步。如同小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因为父母的鼓励而他会继续努力,他当然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鼓励,父母也希望小孩能够透过鼓励,让他继续进步。所以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示现这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在许多学佛人的身上其实都可以验证的,诚心祈求的结果,往往都会顺应着这个人学佛的状况而得到佛菩萨最适当的加持,这是每一个学佛人都会有所体会的事情。那顺便我们也给大家说,就是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念佛一声,其实我们一般人往往会觉得说,所谓的念佛必定是跟我们刚才举的阿弥陀佛有关系;往往也会有许多人觉得说,念佛就是所谓的净土法门,念佛就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依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同样地也要回过头来深自检讨:除了念佛一声之外,我们有没有努力学佛?乃至于说,我们是不是行住坐卧都能够念佛呢?这样子才是真正学佛应该要保持的心念。所以我们说,并不是单纯地念一声佛号便能消除所有的罪业,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够消除妄念、不能止息烦恼的话,哪怕我们现在念佛一声灭了很多的罪,可是我们如果接下来每一天 三摩地

2018-07-20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24集《无量寿经》与《华严经》>孙正德老师(原标题:《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