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 三摩地

2018-07-20

结束后,特地找她来问,果然不错;因为学佛很辛苦,始终不得力,越学越傍徨。学佛目的在求取解脱,可是越学烦恼越多;解脱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逛了很多道场,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学到后来,没有遇到一种法门能让她使得上力,因此心里面很苦恼。听到我们讲无相念佛这么好,心里又想:“我那一天才学得会?我真的能学会吗?”学佛真苦也!所以眼泪直掉 三摩地

2018-07-20

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说:“佛法我都知道了啦!”真的吗?再学上五六年就知道“唉啊!佛法学不完也!”这叫高慢。在《莲宗宝鉴》卷六里面说:“念佛一门,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兼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根者)下至十念成功,各有行相次第阶梯。”聪明伶俐的学 三摩地

2018-07-20

我自己刚学佛时,参加一家寺院的念佛会,可是每周念佛共修时都痛哭流涕,一条手帕都不够用。后来怀疑为何要念佛?问了个学禅的法师,他不喜欢念佛,对我例嘴一笑、走了,让我莫明其妙。后来找了念佛法门的书来读,才知道是为了求生极乐世界;心想他不错,有个地方可去,心就笃定下来,也发愿往生极乐。当时也不知净土三经是什么?问了人,才知是《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节:观像念佛法门之修证修学佛法,如果能修观像念佛的话,「经于日月,成就一切佛法」。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像念佛,这是一个大前提。我们修学任何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先知道有什么前提,然后能够成就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法门。绝对不能够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而想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一节:念佛的种类第一目念应化身佛一般念佛人持名念佛,只要信愿行真切就可以往生西方,但有的人为求实相念佛,所以学无相念佛;有的人为求上品上生,面见弥陀世尊,所以学无相念佛做为功夫;有的人为求学佛得力以度化众生,所以学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法以人名”,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念佛,许多人在念,也知道 三摩地

2018-07-20

然后由于体用分明,所以能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帮助真正要学佛法的人,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 三摩地

2018-07-20

附1:佛教正觉同修会--修学佛道次第表第一阶段*以忆佛及拜佛方法修习动中定力。*学第一义佛法及禅法知见。*无相念佛功夫成就。*具备一念相续功夫--动静中皆能看话头。*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三福净业。第二阶段*参话头,参公案。*开悟明心,一片悟境。*锻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余五根亦如是)亲见世界如幻,成就如幻观。*学习禅门差别智。*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 三摩地

2018-07-20

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 三摩地

2018-07-20

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大师说得好:“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末学以为:在未深入了解对方所修法门之前,不应随意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教界人士。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他们学佛较晚、体会较慢,而以信心充满,虚心修持,亦于三个月期间修成。其后复有数人因听闻此念佛圆通法门解说之录音带和阅读“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一文,亦以三个月时间勤修成功。截至年底的四个月内,共有九个人修成。询以曾上课听闻此法而尚未习熟者,多因不喜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方便法,而未如实修行,致未能熟习。末学曾于一九年夏天,在某寺院以&ldq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三章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第四节学佛人应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续谈知见之二)禅宗第四祖道信禅师说:“偋除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以上摘录道信禅师的话, 三摩地

2018-07-20

注九、行者:此法系专对初心学佛之在家居士而说,故称行者。 (原标题:10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一节三皈依及三福净业) 三摩地

2018-07-20

初心学佛者若不经由此种拜佛方法的锻炼,欲成就无相念佛法门,相当不易。亦不可排斥礼拜佛菩萨之修行法门,当知世尊与诸大菩萨之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至诚顶礼,必有大利。又: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一般人往往执著佛菩萨的形像和圣号。若无形像和圣号,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l 三摩地

2018-07-20

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仍不得力者,当他练习到这一阶段时,心中已知因缘之殊胜,了解此一法门对于自己之受用,而不退转;因此若有忘失此念之现象时,即会时时警策自己,返照自心,提起忆佛之正念。在与人说话时,因为需要倾听及思惟回话而会忘失此念:思惟公私事务时亦需暂时放下此念。若行者之职业、工作,具有高度危险性,则以专心工作,心无二致为宜。每晚欲睡眠时,可以安闲 三摩地

2018-07-20

并于日常生活中及修学佛法、阅读经典、及解脱境界,得到许多功德受用。此即禅净双修,由念佛而入理。此德受用,说之不尽,已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仅此略示,欲冀行者欣求之心尔。此时便知道信禅师为何说道:“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眠然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 三摩地

2018-07-20

注九、行者:此法系专对初心学佛之在家居士而说,故称行者。注十、法灭尽经载:……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十、或至百岁……时有菩萨、辟支、罗汉,(被)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菩萨)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 三摩地

2018-07-20

然后由于体用分明,所以能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帮助真正要学佛法的人,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 admin

2018-07-20

所以有一个现象是,当他看到别人很欢喜在玩乐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小孩子在嬉戏游乐的时后,他心里面没来由的跟著他们欢喜;当他看到有人痛苦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来由的会去悲怜他,去怜悯他;当他看到一切佛子学佛法而不得力的时候,他心里面就起一种悲愍[mǐn]的心态,而想要去帮助他,这个叫做慈悲心,不修而得。第二种解脱的正受叫做无私心。无私心是因为见到一切都是空,没有 admin

2018-07-20

我们如果杀心不除,多行杀业,未来世难免会有五阴被杀的果报现行,甚至于互相欺凌,互相食啖,互相遮障,导致无法顺利的学佛,何况是要求成佛之道明心与见性的菩萨呢!因此我们说,一个想要真修菩萨大道的人,都应该要慈心不杀,要护念有情众生,这样才能免除未来世的不可爱异熟果报。-----《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第19集<福德资粮概说>张正圜老师(原标题:慈心不杀对修道的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