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出三界生死,是把三界中的自我灭除掉,因此而证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境界?现在来说明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无余依涅槃,也已经没有余苦所依了。一般人总是想:我一定要有个所依。因为没有依靠的话,那还得了!孤伶伶地好可怜!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想要证得解脱果,得要无所依,有所依一定会轮回生死。无余依涅槃为什么叫做无余依?我们刚刚有讲有余依涅槃,也 admin

2020-06-08

  你悟到了祂,这是第八识,这个阶段叫做阿赖耶识;悟了的时候,见一处住地烦恼断了,也是见惑断了;既然明心而不退失了,是第七住位菩萨;可是在解脱道的二乘菩提上来说,你只是等于声闻解脱道上的初果人而已,还有思惑要断。思惑断尽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体性消失了,才改名叫做异熟识,这时才是叫做第九识,但仍然是第八识心体,只是内容有了一些改变——分段 admin

2020-06-08

  (《长阿含经》卷21)是说,这些物质损坏之后,还有所谓的空旷的时候——是中间都没有任何的物质,而且这时间也非常的久远,没有办法去计算的时间的久远。接下来它还说到,空劫之后还有什么呢?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长阿含经》卷21)是说,在空劫之后,这个世间开始初起——渐渐有开始生起的时候,而且 admin

2020-06-08

  事实上,在佛教里面,如果大家有去一些寺院参观的话,可以发现,佛教吃饭的地方叫作五观堂。这个五观堂所说的是说,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有五种观察。这五种观察呢,是从唐朝道宣大师他所作的一个内容,他的内容是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是说,佛教徒如果 admin

2020-06-08

  在《瑜伽师地论》〈摄受品〉当中,弥勒菩萨曾经谈到,大菩萨在修一切行的时候,有六种善于摄受众生的方式;其中谈到第二种增上摄受的时候,有提到,当菩萨身为国王的时候要如何摄受所管辖的臣民。论中的意旨大略是这样说的:如果身为国王的时候,不应该加诸苦痛在子民的身上,也不应该断除他们的性命,应该要远离刑罚;以正确的道理以及方法来教化他们,并且要以正法以及财物 admin

2020-06-08

  如平实导师开示:八关斋戒的受持目的是为了未来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缘,由于能成出家的因缘,所以能在未来世得到有余、无余涅槃的因缘。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 admin

2020-06-08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admin

2020-06-08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admin

2020-06-08

  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染种子随眠灭尽,所知障随眠也全部灭尽,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所以依第八识心体之不再含藏无明与习气种子,而立名为真如无为,这也是究竟佛地的境界。------《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6-08

  在佛法里面这个饮食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也是说,我们有情为什么会在这个世间轮回生死?而轮回生死是因为我们对于世间有种种的贪着。而且贪着的内容除了我们对饮食的贪着之外,事实上我们还有种种心理上的贪着。譬如说,我们吃了好吃的食物,这个食物对我们来说,不是食物本身这个物质的受用而已,事实上我们还有受用种种心理上面的饮食。所以,饮食佛法来说,我们有所谓 admin

2020-06-08

  此位之开始必须亲证自心如来藏,才能够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接着才可以进入内门修行六度万行而进行般若之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而进入初地。若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所修所行皆是外门而修,纵不能够进门成佛之道之大门、内门,也无法于大乘法中发起胜解与胜行,在此之前所行皆无非是修集大乘法的资量罢了,或者是声闻法之修行而无法明心进入大乘法之修行堂奥之中。打个比 admin

2020-06-08

  如果诽谤大乘菩萨藏——诽谤如来藏八识心王等唯识学经典论典为不究竟,不能往生。中品上生之人,是受持五戒、受持八关斋戒,而不犯五逆恶业、不造恶业、持戒清净回向往生,他坐莲花台往生极乐世界,花开闻法时是听到声闻法,立刻得到阿罗汉的境界,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中品中生,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持沙弥戒具足戒尚不犯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生西,坐 admin

2020-06-08

  无量寿佛的身相,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所放出来的那一种金色。佛身的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条恒河的每一颗细沙代表一由旬,一个恒河沙数由旬不能想像了,现在说不只是六十万亿,是六十万亿的那由他的恒河沙数由旬---无量寿佛身量无限的广大。修此观者心量必须无限广大,才能观想无量寿佛无限广大的身相。想好之后要想祂的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好像银河 admin

2020-06-08

  第一类叫作中般涅槃,是说这一个人在此生结束,中阴身一现起之后,他会发现我怎么没有入涅槃呢!于是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把五上分结断了,成为四果阿罗汉,马上能入般涅槃;或者在中阴身现起一段时间之后,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或者是在下一世投胎之前,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根性最为猛利,因为他们本来的修证,已经快接近四果的原因。第二类叫作 admin

2020-06-08

  此诸有情由于恶业增上力,聚集在一起,各各执取众苦具,相互不断的砍杀,闷绝躃地;然后空中有声音说:「你们可以活过来!活过来!」诸有情因业力故,忽然活过来,于是又取苦具互相不断砍杀,如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循环不已,直到等活地狱业报已尽,才得出脱,转生于饿鬼道中。人间的五百年为四王天中的一天,四王天以三十天为一月,以十二月为一年,寿命五百岁;但四王天 admin

2020-06-08

  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弟子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也是这三藏十二分教的真实义理,出家菩萨都不能说:因为出家弟子他受了声闻戒,或是说他是出家,我只要教导他声闻藏、辟支佛藏好。这部分都是对于说,三藏十二部的真实义理都应该要教导。如果说出家弟子他违犯了戒行,应该知道说,什么是有犯、无犯,什么样是开 admin

2020-06-08

  舍摩他----止----是說他使自心決定不移而能安止于所缘的一个境界,譬如安住于一个信念、一个观念,或一个境界而不动搖,这是止。但是一般所說的止,含义比較狹隘,是专讲打坐修定,缘于一境,心不散乱,这是一般所說的舍摩他。毘婆舍那---观(叫做观察)。观察是分別、了知、了別;不论是有語言文字相的了別,或是离語言文字相的了知,都是毘婆舍那---观。止与观二法,在 admin

2020-06-08

  过得牢关,能舍了。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 admin

2020-06-08

  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是三果人。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不是三果人,只能称为三果向,这两个结是贪欲先断,瞋恚后断。不是说他没有了欲的行为,而是他心里面绝不想念淫欲和世间的财富、眷属、名声、权力的。贪欲的断除,在菩萨来讲,和声闻不同。声闻断贪欲,是不行欲的行,菩萨断贪欲,是在欲而断欲。所以菩萨行比声闻行困难,在欲而不染,称 admin

2020-06-08

  文殊告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欲成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文殊遂令善财往于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展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是为五十三参也。〔一参〕,善财最初受文殊教,往胜乐国妙峰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