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是弃舍的意思,也是弃舍三种烦恼。那么到底是弃舍哪三种烦恼呢?这是三缚结的内涵。第一个是我见,第二个是戒禁取见,第三个是疑见。先来说我见,我见是认取五阴中的一阴为常住不灭的我,有了这样的见解,落入了我见。第二戒禁取见,是对于什么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解脱不清楚,想要施设种种的戒禁来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是戒禁取见。(戒禁取见是施设 admin

2020-06-08

  盖如来藏妙法乃大乘菩萨藏之根本,三世一切佛皆依此成佛道。--------平实导师《真实如来藏》<第三十五章如来藏思想真是佛说>然一阐提人或时因佛慈力故而生一念善心,复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名为闻见佛性,即离一阐提趣。是故(《大般涅槃经》)佛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毘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汝 admin

2020-06-08

  在本识如来藏众多的体性当中,有一种体性叫作异熟性,它有三种意涵,是变异而熟、异时而熟以及异类而熟。第一种的变异而熟是说:当业种产生变异的时候,果报才会成熟。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恶念出现的时候,随着恶念接着作了一些盘算,然后心得决定,并且付诸实行,那么这个恶业因明确地种下了;如果在事后又没有诚心努力去忏除恶业,那么在未来一定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 admin

2020-06-08

  一般人所知的慢,是讲因人而起慢。因什么起慢?因他色身高广、因为他财富丰饶、种性尊贵等等而起慢。可是声闻佛法所讲的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的慢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的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 admin

2020-06-08

  一直到成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在未舍寿前便会独自思惟:阿罗汉入灭以后,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于这样思惟的缘故,知道有涅槃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因此而说为中道。但是,阿罗汉仍然未知、未证、未领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能发起般若智慧,当然无法入于中道实 admin

2020-06-08

  大乘法之行门内容则是胜义谛,为何称名为胜义谛?所谓大乘法的见道,是以真实如来藏为依归,修得如实智能,不只是现观世俗谛而已,更进一步须证世俗谛中所说的万法缘起缘灭之因——如来藏,须亲证世俗谛之根源、万法之根源。所以若无胜义谛,没有世俗谛,故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世俗谛所观之蕴处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等四圣谛 admin

2020-06-08

  有情处在中阴身时,他会在这个阶段等待出生的因缘,因此在中阴身这个阶段并不属于鬼道。鬼道是已经离开中阴身阶段,而出生到六道之一的鬼道了。所以中阴身与鬼道二者,是有差异存在的。譬如在《佛本行集经》卷32中的开示:或有众生,从人间死,堕于地狱;或有众生,从人间死,堕畜生中;或有众生,从人间死,堕于饿鬼;或有众生,从人间死,还受人身;或有众生,从人间死,生 admin

2020-06-08

  大爱道夫人被佛陀三次拒绝之后,仍然不死心,她穿着破烂的衣服站在门外,光着脚丫驻足而立,衣服沾满了灰尘,蓬头垢面,身体极度疲劳而泪流满面,这时佛陀侍者阿难尊者问大爱道夫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大爱道夫人向阿难尊者说明,女人不能出家作沙门,而在此请求佛陀,但三度请求三次都被婉拒,所以才会如此的悲伤。阿难尊者因而代替大爱道夫人,向佛请求允许女众出家,佛陀 admin

2020-06-08

  我执诚如刚刚所说的,是执取我见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我,执著不舍。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的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的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的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的执著, admin

2020-06-08

  我执诚如刚刚所说的,是执取我见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我,执著不舍。我见既然是三界有情,对于五阴或者四阴之中,加以认取为常恒不坏;我执当然是三界当中,依着(我见)所执取的那个常恒不坏我,在三界境界当中起了贪爱而生起的执著,这样子执著不舍不肯弃舍,乃至于说有了贪嗔痴慢疑这些的习气,这都是属于我执。我所执呢,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外我所的执著, admin

2020-06-08

  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是要吃素。从日常生活中磨炼自己、训练自己,到达真正慈悲、平等、净心。初学佛的人不要害怕自己做不到,或者条件因缘不具足,而此忧郁彷徨,觉得佛门难迈,道心退转。以下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六斋日:若逢大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十斋日 admin

2020-06-08

  ------(《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沙门的真正意义,是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真义,却是在舍离受阴中的喜受时专念不忘而远离种种求,以免自害及害他。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 admin

2020-06-08

  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意慈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宣扬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帮助自己成道业的善知识。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和合共住。僧的分类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主要修学的内容,分为声闻僧、菩萨僧。(一)声闻僧,以解脱道为主修,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二)菩萨僧,以佛菩提 admin

2020-06-08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6)因此窥基大师解释和合僧有理和、事和、辨事等三种的区分。事和和辨事当然都是从世俗表相上来说,三人成众,事相上的和合僧自然是指三人以上的集体才称为僧众;而辨事是办事,是僧团中辨正法事,或者是作法办事,那必须要四人以上的集团,成为僧团才能共同来辨事或共同来办事,并且依所辨正,或者所办法事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人数也有所不同 admin

2020-06-08

  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是要吃素。从日常生活中磨炼自己、训练自己,到达真正慈悲、平等、净心。初学佛的人不要害怕自己做不到,或者条件因缘不具足,而此忧郁彷徨,觉得佛门难迈,道心退转。以下吃素日期,是为渐断荤腥之法。六斋日:若逢大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为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十斋日 admin

2020-06-08

  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 admin

2020-06-08

  众生由七转识透过身口意的造业,有习气之产生;习气是烦恼种子,储存于阿赖耶识中。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不停的流注,而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这八识心王中,各自的种子都是不断流注的;而同类种子前后相续不断,八识识种也都是如此无间的等流,因而有了世间的「显境名言」,因而成了世间法的种种果报,故名等流果。等流果必须有异熟生(异熟果报出生),才有等 admin

2020-06-08

  再说,众生之前五根是由众生各自别业所感,以致别别众生之相貌身量各各不同,譬如人身有别于畜生身;乃至同为人类,却有男女面貌美丑、身量高矮等等的差异;由于有情各自所造业种不同,因此受用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也各各相异,这是增上果之不同。因此众生造了十恶业道,所感的异熟果及等流果为正报以外,复感增上果的依报。如同《瑜伽师地论》卷60所说:一、杀生增上 admin

2020-06-08

  接下来你听到「名字即佛」、「理即佛」这个道理之后,你开始修学用功了;用功的时候,你去熏习正确知见,然后你开始寻觅;寻觅是观行、观察:倒底我身中的真如在哪里?倒底我的佛性要怎么样才看得见?在你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叫做「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在别教的六品弟子位中;也是说: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统统是观行即佛。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是在这个阶段。 admin

2020-06-08

  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