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这个世间的所依,我们从无始以来就都已经深深地误会了。都误会有一个我,以这个我来作为所依。因此现在就要转过来,知道我们真正的所依是这个如来藏,而非是无始以来所认为的我。可是要谈论到所依——如来藏的话呢,那如来藏祂有没有祂的体性呢?有!如来藏确实是有祂的体性。但是祂的体性呢,如果真要说的话,就是祂对我们来说功能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五)——转依清净平等性转依清净平等性因为证悟不证悟,它是督促一件事情:你到底是不是菩萨?所以归结回来,就是说菩萨种性很特殊,就是说证悟菩萨最后会不断的转依到如来藏、转依到如来藏的体性上去;而生生世世无量辈子的熏习和实证这个心体,会让他的末那意根所要如来藏含藏的种子慢慢地转变,渐渐地妄心也出离这种种的虚妄想。像这样,每一辈子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九)——念念救护众生所以,这样来看的话呢,转依,它不是一个名相,说来似乎也不困难,就是我们常说的,就是你要甘愿一点,就是要做菩萨啦!菩萨呢,就是坏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所以在这些次法上,佛经里就也不需要特别一条一条地来讲。但是如果讲菩萨的科目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一般你并不一定会去意会到。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helli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呢,要行刑的时候,有一个人起了悲悯心,就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可怜――还是很可怜哪,那这样的悲悯心,后来,未来未来未来世以后,他们再相逢,这个人呢――被行刑的A,就对对他生起悲悯心的B很好,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见如故,对这个B可真的是很好。可是我们看看这件事情的因果,B有没有真的在那个过去做了些什么?没有啊,只是那个念头,这样的念头过去了而已,而且这过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嗔、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二十一)——细微观察降服贪嗔痴那因此不用说,我们也知道,接下来,你一定呢,看到漂亮的东西,就会继续漂亮,你爱的东西,就是继续爱,就是说,你在那一刹那,在多刹那,甚至有几秒钟的时间,你可以决定,但你还是不决定,接下来,你一定会苦。那你说,这就有点跳得是不是太快了,没有错,身行的运作是很迅速的,接下来,你会去贪求那个东西,可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二十五)——调心是正本清源的修行以前有一个因地菩萨,他发过一个很大的宏愿,就是他发愿将来他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的人都可以成佛。那我们一般说的是,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他说的是,斩钉截铁地要每个人都成佛。后来,这位菩萨终于成佛。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甘愿做菩萨(二十九)——甘愿行于菩萨道当你在发愿的时候,你那一种平静或是欢喜的心,是没有办法用其他的取代的,何况是你最后产生的决定的心,这一定会有你的决定心,你想要怎么样去成就你的菩萨道。就像是我们忏悔的人,会说永不复作,可是还是会一直作,可是你愿意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终于那个不良的劣行,它会减低它的势力,如果你还能作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佛灭不久。法句经偈。就有诵为水潦鹤的。时至今日。其讹误更多了。水潦鹤。就是鹭鸶鸟。见之有何意义。解生灭法。能离苦海。故有百岁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谓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也。末世邪师。各各自谓是善知识。当参学的人。若无试金石。必从邪沦坠。只见境风浩浩。摧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沩山老人说。&l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歌词意涵如下:(一)、犹有爱恋往世亲密眷属之习气种子未断故,菩萨难捨忧郁:初谓十迴向满心位如梦观成就故,能知往世事。次谓已证初地佛性故,能感知往世所爱亲人。三谓已断烦恼障现行故欲界爱不復现行,然犹有欲爱习气种子流注故,常关爱多劫相伴之往世亲人。四谓菩萨多情(註)不捨往世所爱,世世受生人间而未离胎昧,故多忧郁。五谓此非地前所知,故言菩萨底忧郁深沈难知 | admin 2018-07-23 |
![]() |
“五甘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有功德成就的密教行者,其粪、尿有檀香气,称为“大香”“小香”;死后天葬之其“脑髓”被保存;明妃或处女的月经(淫液或经血),称为“红菩提”;勇父性交而不泄的精子(精液),称为“白菩提”——这五种排泄物或消耗品,在正常人类的生活中,是污秽的、用完即弃的, | admin 2018-07-23 |
![]() |
正法住世再万年(佛菩萨舍利安奉大典纪实)安奉大典菩萨云集天龙辐辏人龙盘虬2013年9月8日是台北正觉讲堂安奉佛菩萨舍利大典的日子,虽然并没有刻意的兴奋,但是既已决定要去亲身参与这殊胜难得的佛法盛会,熟眠之中遍计执性的意根果然还是缘虑到这一回事,因此凌晨三点就醒过来,难再沈睡。醒醒盹盹之间好不容易天亮了,这才起身梳洗用罢早餐准备出发,乘公车接驳捷运到承德路台 | admin 2018-07-23 |
![]() |
一说到学佛,普罗大众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脖子上挂着佛珠,手上缠着一圈又一圈佛珠,嘴里神神叨叨念着,每个月初一十五吃点素,偶尔参加点集体放生活动,然后怒刷朋友圈的人。很不幸,不幸学佛人在平常百姓眼中,已然被魔化。虽然早期,我也是那个挂着佛珠只会背心经的所谓的学佛人。一直都很想好好理理,为什么我学佛了?为什么我没有让亲爱的你们也学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 | admin 2018-07-23 |
![]() |
可是,对于这个禅字觉得很有味道的人,其实都是凡夫,表示他还没有开悟;若是悟了以后再看到那个禅字,根本就不是禅,而禅悟之中也根本没有禅;不管那个禅字写得多妙、多殊胜,龙飞凤舞、神韵超然,还是没有禅味;因为对你来讲,禅已经是很明白、很公开地完全呈现在眼前,有什么神秘呢?可是没有悟的人就会觉得很有禅味。特别是当他问你:“禅到底是什么?”你就写个 | admin 2018-07-23 |
![]() |
俯就之。忽大悟诸缘尽废杰峰愚禅师。初参古厓石门。佩受法语。昼夜兀坐。不契。后参止严。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诸缘尽废。寝食俱不觉知。如气绝者。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僧咏证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释重负。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以头触柱中峰本禅师。侍高峰死关。昼夜精勤。困则以头触柱。一日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解。自谓所证未 | admin 2018-07-23 |
![]() |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 | admin 2018-07-23 |
![]() |
遂不日而就。由是四方学徒云集座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利不可胜 | admin 2018-07-23 |
![]() |
中国历史上,为了将如来真实第一义谛大乘法带回中国,高僧大德们冒著丧失生命的危险,前仆后继地展开了生死渺茫的取经之路,为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取经的高僧中,最杰出的法将就是唐朝的玄奘菩萨。一千多年前,来自中国的玄奘菩萨,在印度曲女城的会上,以《制恶见论》的钜论,降伏五印度所有大乘、二乘、婆罗门教等等学人,精英中的精英,完成了旷世的创举;以强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来《楞伽经》顺利传到了中国,大众才明白这真心,就是如来在第三转法轮的《楞伽经》所宣演的第八识如来藏。禅宗达摩祖师亦以《楞伽经》来佐证大乘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达摩祖师并将此经典授给门人,作为开悟的传承。然而《楞伽经》的文字以及义理都非常艰深,因此当时的学人难以明了如来的究竟意旨。由于当时的学佛人对于《楞伽经》艰深的文字及义理都还难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