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真的是如此吗?既然有此疑,后学就举来说明。在经中曾开示如下:【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门,有很多佛以持名念佛为主,也就是持佛的名号来忆念佛的修行法门。这个法门是释迦世尊特别为末法众生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由于众生往昔与佛菩萨所结的缘深浅不同,根性也不同,所以众生觉得与哪一尊佛菩萨比较契机,就持佛菩萨的名号来念佛,希望未来能够往生净土。譬如有人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持阿弥陀佛名号;有人希望能够往生东方琉璃世界,所以持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弟子○○○今在佛前至心忏悔往昔所造一切罪业,发誓永不再造任何伤害有情众生之微小身口意业行,发愿好好受持清净佛戒、拥护正法,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救护一切有情众生得以出离生死,乃至成就佛道。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冥佑弟子得以在善知识摄受教导之下努力精进,消除无始劫来之一切业障、罪障,身心清净,修学佛法没有障碍。弟子○○○并愿将修学、护持了义正法之所有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我们自己如果把供佛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佛道,那我们也成就施主殊胜,如此回向造成果报更加殊胜。这样施主胜×福田胜=果报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5〈17菩提分品〉: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团,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CB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陀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在沙中嬉戏,他看到佛陀来了,心中生起恭敬心,然后捧沙供佛;当时佛陀授记他后世会成为转轮王,造八万四千塔;那位小孩就是后来印度历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23中有记载3,在经典中也还有许多众生供佛而未来世得大福报的故事。【注3《杂阿含经》卷23: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在佛道当中修学,最后实证成就佛菩提果的目的,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实修,这个实修的过程当中,念佛法门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可是,佛--十方三世有种种佛,每一尊佛有三身--应化身,庄严报身,清净法身。以释迦牟尼佛来讲,两千五百多年前因为众生的因缘成熟,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那个是应身佛;与释迦牟尼佛有缘的众生,常常在定中、在梦中会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化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心里面总想,修学念佛法门,修学净土,就是只要持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持名唱诵不断,将来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认为修学净土,就只要这样就好。其实修学念佛法门,也要动中的功夫啊!为什么我们这么讲呢?因为修学念佛法门,想要求生诸佛净土。好比说修学这个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够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着火车的飞驰、时间的流逝,这份想念的情怀就这样静静地落在心底,不难过、不激烈,只有一分牵挂。这种感觉怎么这样让人安心啊,母亲也一定在这样静静地想念我,这样互相念着,便是在互相陪伴,那么我与母亲便从未分离。我在想,佛菩萨曾做过我们多少世的父母亲啊?这份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想念,让我对此生的母亲如此,那么对过去生以及未来生的母亲一定也如此…&helli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总以为说念佛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们念的,会认为说自己有学识、有经验,自己的聪明智慧不屑于去念佛,所以他们轻视念佛法门;修学净土的人通常会以为说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不断的去唱诵就是念佛,不知道念佛法门当中,其实还有其他更胜妙更善巧的行门;至于学禅的人又大多以为学禅就是要打坐、要数息、要能够一念不生,所以他们排斥念佛法门。可是这样的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修念佛,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嗔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欲知大意,敬请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视频——三乘菩提——菩萨正行(一)——124集至128集,息恶法则(一)至(五),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乘菩提要出离生死苦,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的结缘,就是与众生结的是善缘或者是恶缘。善缘就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的缘,使得他人对你产生好感。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或者有人介绍你去受五戒,未来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或者有人为你介绍团体,让你可以在团体修学,未来有因缘破参了,第一个想要感恩的人一定是介绍你进入团体的人,因为他介绍你进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时有玄畅禅师,从蜀下荆,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绪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励节。豫章王妃及内眷属,敬信甚深,从受禅法,…欲建禅斋,遣信先谘请,尼云甚善。…斋竟,自索纸笔作诗曰: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忽请作七日,禅斋不得休。…作诗竟,言笑接人。…」․昙勇尼师「…常以禅律为务,不以衣食经怀。…」(以上录自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怀让化道一之事,犹如画龙点睛:道一精勤禅修,如龙已画就,遇怀让点睛,便一飞冲天。要知:芸芸僧俗之中,无论古今,总以不欲习坐者为多〔注二〕,以跏趺难坐故也〔注三〕。怀让所以独肯费事于道一者,以难坐而彼能坐,知器具已成,可盛矣!我辈幸勿沉缅于点睛时之妙趣,而贬废画龙所须之精工。3.言终日禅坐不能成佛者,是以悉达多太子于跏趺坐上成等正觉为非耶?抑质疑其所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中阿含经》卷六〈瞿尼师经〉:比丘当学十事,其中第十项:「当学知坐及善坐:不逼长老坐,为小比丘诃」,可见:年老者以身已朽败故,浑不欲坐(而知坐者不应逼之令坐);年少者以畏难怕痛故,亦浑不欲坐(而知坐者为助彼就道故,应教诃令坐)。3.《佛祖统纪》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尊者:「师将顺世,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年我十九岁,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里到云居山去。其实,早在十六岁开始,我已瞒着家人给老和尚偷偷写信,他老人家虽然是海内外知名的大德高僧,但每次都亲自给我回信。见到老和尚后,他问我为何出家?我说是为了成佛。他老人家听后很欢喜,随即收我为徒,并亲自为我剃度,取名宣德,号绍云。当年冬月,即去南华寺受具足戒,然后返回云居山常住〔注1〕,随众出坡〔注2〕。几个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工,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路,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天,老和尚他忽然要到五老峰顶看地形,当时有晴空、净行、传印师和我等一共六个人,我们于是将一张靠背藤椅,用两根竹子起来,做了一个小轿子,让老和尚坐,而我们就分了三班更替。出门时已将近九点,天气很热,太阳很猛,我们心中暗想:『老和尚体质这么弱,天气又那么热,偏偏选上今天上五老峰顶,一定被太阳晒得很难受了。』奇怪的是,当我们抬起轿子的时候,天空中飞来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