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佛世的时候,佛陀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想要供养佛陀一件自己亲手织的金缕衣,佛陀想要让姨母得大功德,于是告知她供养僧众等于是供佛了,因为供养众僧的福田,乃是广大无边,因此劝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将此金缕衣供养僧宝。所以大爱道比丘尼次第供养僧团的上座,但大家都不敢收!后来只有弥勒菩萨接受了。弥勒菩萨穿著金缕衣走在路上,因为他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身,所以众 三摩地

2018-07-23

《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三摩地

2018-07-23

《解深密经》的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三摩地

2018-07-23

其目的一方面在修除性障,减少执着,一方面累积福德,再一方面是增强定力及摄取般若知见。待定力、知见具足,便知转折和方向,层层转折升进后,禅的实证出现了。不知道的人认为这个禅应该是很妙、很玄,亲证之后,知其实祂平实得很,一点儿玄、一点儿妙都没有,但祂在平实之中却处处显着大用。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证得如来藏时,是佛菩提的真见道,是经中说的觉,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后,还要眼见佛性,那可是个特大号的瓶颈,这个瓶颈比明心的瓶颈更难通过,因为它很坚固,也很细小。想要通过这个瓶颈条件要很多,而且这个佛性是要凭眼见。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讲眼见佛性时说: 三摩地

2018-07-23

达摩祖师所传的,是这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 三摩地

2018-07-23

根门是指六根六门,眼根是一门,耳、鼻、舌、身、意,总共六根,所以有六门。第一门:眼见色而悟入。譬如:当年世尊在人天大众围绕的时候,他用手捻起一支花,这青莲花据说是梵天天主所供养的。世尊用两指捻起来只是微笑,没有讲话,人天大众悉皆惘然,弄不清楚世尊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有金色头陀——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所以世尊讲: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 三摩地

2018-07-23

明心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所以大乘法修行的第一步目标,本来是要寻求开悟明心;如果说不想开悟,那又何必辛苦的修行禅宗的禅?只要每天在家中享受好了,何必那么辛苦的常常跑道场?然而,明心、见性,明的究竟是什么心?看见的又是什么性?又如何来求明心与见性?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哪些?明心所明白的真心又 三摩地

2018-07-23

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曰:汝往震旦(中国),设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即嘱咐菩提达摩往中国度人,以禅——无上药,接引上根之人,且估计所度化而获菩提者不计其数。达摩大 三摩地

2018-07-23

是心,心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利弊等相对的境界;(7)第七识末那识: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具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末那识,但末那识的分别能力极差,一 三摩地

2018-07-23

一代禅与文士的方外之契,这样被后世传为佳话。5、礼部杨杰居士,号无为。平生最好参禅,曾历参诸山名宿,但均未契旨。晚年谒天衣义怀禅师。义怀禅师每每为他举庞蕴居士机语,令他参究。后来有一年,杨杰居士奉陪皇上登泰山行祀。一天早晨,鸡刚一叫,他便登上泰山顶,正好看到日出如盘涌,忽然大悟。后因为母亲去世,闲居阅藏,遂栖心净土,并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 三摩地

2018-07-23

宝寿禅师不敢违背师命,决定在附近街坊行脚。一日,宝寿禅师在街头碰见两个人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挥舞老拳,大声骂道:你得恁么无面目(你怎么这样不要脸)?宝寿禅师一听,当下大悟。5、舒州投子义青禅师。读诸林菩萨偈子的时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时,猛然省悟道:法离文字,宁可讲乎?于是便当即离开讲肆,行脚诸方,参礼禅德。后来,浮山禅师建议他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 三摩地

2018-07-23

无系念处。看个话头。六祖示明上座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但如此看来看去。到词穷理尽。没奈何处。蓦然看透。便是一生参学事毕。5、法演禅师上堂举示:老僧寻常只举无字便休。尔若透得这一个字,天下人不奈尔何。诸人作么生透,还有透得彻底么?有则出来道看。我也不要尔道有,也不要尔道无,也不要尔道不有不无,尔作么生道?珍重 三摩地

2018-07-23

思量处。轻轻拨转话头。省无限力。亦得无限力。请公只如此崖将去。十二时中放教荡荡地。忽尔旧习瞥起。亦不着用心按捺。只瞥起处。看个话头。但着意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又方寸若闹。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佛语祖语诸方老宿语。千差万别。若透得个无字。一时透过。不著问人。日用随缘时,拨置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 三摩地

2018-07-23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 三摩地

2018-07-23

”尔时世尊说伽他曰:“譬如外色泥作模,于内空虚无所有,销炼真金满铸泻,其数或百或一千,工匠之人知冷已,则破其泥现于像;泥除则净其宝像,匠意雕琢皆成。我见一切诸有情,犹如金像在泥模,烦恼于外而盖覆,如来之智处于内。若得寂静及清凉,前际清净智菩萨,以法器仗而捶击,烦恼由斯悉摧坏。所有如来之佛子,犹如金像令可爱,常得天世人供养,圆满身相具十力 三摩地

2018-07-23

皆悉成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边光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定力,是要有念佛的基本定力;也是前面所说,于动中都有定力,所以心很细腻,才能够随佛方所去参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佛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事当中有定力可以参究。然而正觉同修会有一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也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于念佛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正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第九观,佛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也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了知祂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佛弟子刚开始持名念佛时,都是随缘念佛——也是散心念佛,乃是借著持名念佛来摄心,并不是一心一意念佛,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导致持名念佛的念不见了,乃至念佛的念断了很久还没有发现!像这样的持名念佛是随缘念佛、散心念佛。在此一阶段的持名念佛,因为众生有种种的烦恼,以及种种世俗事务的干扰等等,使得持名念佛的念断断续续的,乃至一事无成而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