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道理在四阿含中曾经密意说过,可是到末法时的现代已经没有人懂得了,那些自称已经证得三果、四果的师、大居士们也都不懂,可见他们的证果都是因中说果。这道理,我们在书中已经引述出来说明过了:无明依名色而现行、存在,但是从名色再往上推时,结果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一念无明十二因缘法,不会有十三因缘、十五因缘、二十因缘,不会无穷无尽;若有超过十二法的,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白衣草屋居士1、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2、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学,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思考「我要不要学佛?」若是想学,要去哪个道场或团体?或是自己看经书?要先学那个宗派?看什么经书?要不要皈依?受戒?要拜那一尊佛菩萨?我比较喜欢某师父,可是他的法好不好?他有没有悟?听说他没有悟,可是他是那么有名的大师,应该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次法难(详略)由于《护法集》的出版流通,月溪法师的邪法就渐渐的被大家了解了,经过五、六年时间,就没什么人在弘传了,只剩下自在居士一人出家去弘法。可是《护法集》刚出版时,就出现刘邦友县长的灭门血案,大家都很担心恩师的安危;可是恩师都不担心,认为万一有事时,为法舍身也愿意。好在龙天都有保护,恩师至今仍然健在;并且写出更多更妙的甚深了义佛法,让大家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用在教理的研修上,而不再理会身外之事,就如同琴弦绷得太紧,做为在家居士,有工作、家庭,上有老人需赡养、下有儿女要抚育,行走世间的时间很长,如果不去顾及这些,而是真的遁世了,那将是事倍功半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久之琴弦易断,有碍修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的修学不单指,读多少经、念多少佛、背多少咒、通晓多少教理,而是包涵日常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虚云老和尚开示一、菩萨诸位居士:今天邀晚学来参加贵会讲演佛法和各位见面,心灵上感觉到非常欢喜,虽然如是,一方面反省个人,惭愧万分!现在所讲题目怎样学菩萨道?内容含义至深广博,可以说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了,若果不信,我把这题目讲过之后,诸位翻开经律论一看,方知都不出这个题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经等。现今时间很短促,只好择其最精要者,与诸位菩萨谈谈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解脱道来说,如果是在家身,不离欲就不能证得阿那含果,这是一般法师居士所知道的;但是在家身的佛弟子,如果能离欲,其实一样是可以进断五上分结的,同样是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的;所以离欲与否——能否断除我所五欲的贪爱——才是能否断除五上分结而成为阿罗汉的关键,不因在家或出家身相而有差别;若不能离欲,就无法证得三果,当然就与四果无缘了。若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来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天竺国的四个居士,各请一个道人长期供养,四个道人也各行教化。一个人至天帝释处演说佛法,一个人则到海龙王宫,另外一个人到金翅鸟所,一个人到皇帝人王之处演说佛法。当这四位道人说法完毕,他们分别会在天王、龙王、金翅鸟王、人王处,这四王处接受供养。如果钵中还有剩余的食物,就会带回来分给众人,众人对于这百味具足的美食,皆未曾见过,也未曾使用过,于是各自问所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前些年有人赠送萧平实大居士的书籍给我,当时因为没有听过萧老师的名号,看是没啥名气的居士写的,就收在书架的角落里没去读它。后来在网站上读到一些斥骂萧平实大居士的文章,我才好奇的找出那一本《楞伽经详解》第五辑,读过之后才发觉,以前自己所谓的开悟,原来都是错误的。后来我就请求朋友上网,把《真假开悟》下载给我,详细读过以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开悟,原来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正雄居士(原标题:《广论》依《四法经》所修四力对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世间,见未来世此佛土中,有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刹帝利旃荼罗、婆罗门旃荼罗、宰官旃荼罗、居士旃荼罗、长者旃荼罗、沙门旃荼罗、茷舍旃荼罗、戍达罗旃荼罗,若男若女,少种善根,虽得人身,而随恶友,起诸邪见,造诸恶行,坏我甚深无上正法,于我所说无有炽然,灭炽然法,不生信乐。或于我说与声闻乘相应正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李居士以离念灵知为真心,故一场大病后,离念灵知心面对闷绝…等境界时,始终使不上力,发觉闷绝等五位中的离念灵知心必定会间断而无法现前,何况能面对之?由此而知临终时若欲以离念灵知心而入涅槃,绝无可能,了知离念灵知心其实还是妄心,因而确定离念灵知心非是真心,因此才于舍报前公开向佛教界忏悔,所以有这个启事文所说:过去所谓的‘悟道’应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第四目学佛人不吃五辛的原因>张善思居士(原标题:学佛人不吃五辛的原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每一个道场里面,几乎每天都会作早晚课;而且某些居士甚至于比出家人还精进,每天早晚诵经作早晚课。诵经作早晚课,目的是为了要干什么呢?诵经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解里面的意涵。里面的意涵,是教我们做什么呢?里面的意涵,无非就是教我们真正的佛法。所以诵经的目的,并不是要诵给佛菩萨听的。如果你每天早晚诵经作定课,只是形成的一个习惯,对佛菩萨作一个交代,这样的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5集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正伟老师(原标题:佛教的戒律有哪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和尚和尼姑是一般社会人士给佛门出家人的称呼,而居士则是指在家的佛,把出家的男众叫作和尚,把出家的女众叫作尼姑。其实这样的称呼是有一点不合适的,只是一般人习惯成自然,积非成是,所以大众也都就这样习惯了。佛教的修行人可以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类,总共又可以分为四众,也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和比丘尼是指说,他外表现出声闻出家相的这些男众和女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摩诘所说经》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表面上看,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一定是有名的大师,也许是邻居的一位不知名的小居士,他一样是你的善知识;因为他是有实证的内涵,他是有智慧有功德的,真的能够让你在佛道上面进步;而不是表面的感觉,来随顺于你的心才是善净缘。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以七圣财的具足与否,作为核心来检查。也就是说,这一个善知识是否具足了七圣财?具足了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具足这七个圣财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