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问:何谓轮宝?何谓庄严报身?如果以天眼观之,是否与未证者不同?佛经上菩萨摩诃萨都有名号,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名号?佛菩萨或阿罗汉都有光环,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光环?种种细节,敬请明示。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心中,虽然还没有能力广修初地到十地的十度波罗蜜多,仍然是在远波罗蜜多的阶段中修习佛法;但从第七住位中开始,已经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可以正式踏上无比庄严的佛菩提大道。------《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51、52集佛菩提道之阶段差别(一、二)>正圜老师 (原标题:悟前须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五力,发起菩萨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成为了习惯以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佛陀的弟弟难陀尊者,也具有三十种大人相,相好庄严;这正是因为他在往昔九十一劫前的毘婆尸佛时代,曾经提供温室来供养众僧清净,因此而获得如此清净庄严的色身。佛陀所教导我们的这七种布施,都不需要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大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容易去作到的。我们在成佛之道的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龙树菩萨曾经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妄语的方便罪则是说,施设了各种庄严,然后用言语暗示别人,说自己有什么样的佛法证量,让别人信以为真,这就是大妄语的方便罪。而大妄语的成已罪则是说,在施设了种种方便之后,别人真的相信了,那就是根本、方便、成已三者都具足成就,大妄语业的罪业也就成就了。如果只是在世俗法上说,没有神通却骗人家说有神通,这虽然也是重罪,但却不是断头罪,最多只是堕落到饿鬼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萨根本不计较众生会不会对他有所回报,因为在利乐众生时,菩萨自己的道业就成长了,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众生有无回报。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所行布施,不希求来世财富具足、身相庄严,及行施之可爱异熟果报,而观世间一切有为法,体性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实,唯观成佛之道的大菩提果乃是最为殊胜之功德。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菩萨以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记:在生死当中,不造作染污的行为;住于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有益的。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所行布施,不希求来世财富具足圆满、身相庄严圆满,及行施之可爱异熟果报,而观世间一切有为法,体性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实,唯观成佛之道的大菩提果乃是最为殊胜之功德。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所行布施,不希求来世财富具足圆满、身相庄严圆满,及行施之可爱异熟果报,而观世间一切有为法,体性都是生灭无常,虚妄不实,唯观成佛之道的大菩提果乃是最为殊胜之功德。菩萨之所以能行以上十相清净布施,究其本源实为大悲心所致,如《大丈夫论》卷一所述可知:菩萨悲心以施为体,世间众生以结使为体,纯以众苦以为一味,为得乐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为用,月以清凉为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自利他利得要有这八个条件,并不容易具足,那该怎么修呢?佛就告诉我们能够成就“自他庄严”的布施因果,就可以成就这八法具足,可以迅速成佛。这八法是怎么修成的?主要都是在布施行上面成就的,但是想要修布施之前,应该先了知布施的因和果。〖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