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祂所出生的妄心,所生起的善恶念头,以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的业种,全部都会收藏在如来藏心——藏识当中,即使经过百千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漏失,因此如来藏心又称为藏识。因为祂又有大种性自性以及异熟性等等自性,能够随着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酬偿业果;所以会在有情众生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随着众生所造业力的轻重,以及各种时节因缘,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 三摩地

2018-07-21

它所出生的妄心,所生起的善恶念头,以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的业种,全部都会收藏在如来藏心——藏识当中,即使经过百千万劫那么久远的时间也不会漏失,因此如来藏心又称为藏识。因为它又有大种性自性以及异熟性等等自性,能够随着众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因来酬偿业果;所以会在有情众生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随着众生所造业力的轻重,以及各种时节因缘,而出生在三界六道的 三摩地

2018-07-21

佛就告诉都提:前世多杀生的人,后世寿命就会短;前世多护生的人,后世的寿命就会长;贫穷的人是因为他前世悭贪偷盗的缘故;财富多的人,则是因为他前世多行布施;心中多恶念的人,是因为前世喜欢亲近恶人,熏习了恶法;有善智慧的人,是因为前世多亲近善知识。都提子就说:世尊!这样子我懂了;善士啊!我懂了;世尊!今天我在世尊的面前,我誓愿归依于佛、归依于法、归依于僧 三摩地

2018-07-21

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五蕴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蕴中之五色根及六尘;心法则包含了前六识识蕴与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 三摩地

2018-07-21

汝本兴起恶念。欲害世尊。复教将余人。使趣无由。由此缘报。入阿鼻地狱中。当经历一劫。终无出期。尽其劫数。行尽命终。当生四天王上。展转当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趣恶道。周流人.天之间。最后受身。还复人形。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当成辟支佛。号名曰南无。所以然者。由汝初死临断命时。称南无。故致斯号。今彼如 三摩地

2018-07-21

847,c3-4)是以虽非第一义谛,亦非非第一义谛,以此方便而接引成道故!是以当中阴身现起之时,不必更作他想,当知阿弥陀佛殊胜大愿,自知已死,不必更求此世之后有,当作诸多方便,信靠弥陀世尊,称念回忆此生所念佛之心,如是忆佛,求佛接引,虽有亲缘之男女相出现,不当接近,知道五欲乃是轮回生死根本,如今已死,当可喘息休歇,即当摄心正念,惟生极乐,纵有他般因缘,从极 三摩地

2018-07-21

每时每刻心怀恶念,破坏威仪,一举一动毁坏禁戒。自称沙门比丘,持戒梵行,其实根本不配称沙门,也没有什么戒行。不能了解经典,却为他解说,邀请四众前来供养。这样的国王大臣、恶行比丘均犯根本罪业。如上所说是初发心菩萨所犯第八种根本罪业。(这一条尤为严重。恶行比丘,不懂经典,却为他人肆意解说,引起诸佛弟子不和。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不依照经典律仪,颠倒议论,阻 三摩地

2018-07-21

一个恶念头会跟许多的众生结下恶缘,但是同样的,一个善念头则可以和无量的众生结下善缘。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说,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一个恶念头——就如同我刚才讲的顺著过去世所有累积的习惯,那么我们一个恶念头就可以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下了恶缘。各位回去可以自己体会看看,当我们如果抱著恶念的时候,我们跟众生的互动的时候,也必定是从这个恶的念头开始出发,然后把对方的所有的言行都往坏的方面去想;这个是我们不用怎么修行,其实也都可以体会到的境界。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的话,其实可 三摩地

2018-07-20

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们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们安住在忆佛的念当中,或者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佛陀说要把心安住在善的这一念,祂举的例子 三摩地

2018-07-20

从这里就可以告诉我们三件事实:一者,息脉断了、进入正死位时,意识仍然有觉知与分别,非无觉知与分别,因此在未做任何保护措施之下,随即在器官捐赠者身上动刀,亡者必定剧痛难耐;因为难耐的关系,必生大瞋、大恨而导致随念受报,下堕三恶道;因为此时的意识觉知心恶念极重,念既极重,则必随念受报。问:于中阴阶段之亡者助念时所开示之佛法内容深度是否需要考虑?而其考虑 三摩地

2018-07-20

若一生所造善恶业皆不重大者,则随念往生,由舍寿时之善恶念而往生善道或恶道;亦如造大恶业而未曾谤法谤贤圣者,可随念佛之净念而下品往生极乐,是名随念。不离极乐而做布施,只有八地或上品上生的人才可以吗?中等人也应该有神通可往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或菩萨吧?答:据《观经》三辈九品开示,唯有上品生者,能至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中品生者皆属声闻种性人,不至十方世界供养诸 三摩地

2018-07-20

从这里就可以告诉我们三件事实:一者,息脉断了、进入临死位时,意识仍然有觉知与分别,非无觉知与分别,因此在未做任何保护措施之下,随即在器官捐赠者身上动刀,亡者必定剧痛难耐;因为难耐的关系,必生大瞋、大恨而导致随念受报,下堕三恶道;因为此时的意识觉知心恶念极重,念既极重,则必随念受报。二者,在亡者意识觉知心仍在的时候,为其往生肋念才有用处,因为可以在大 三摩地

2018-07-20

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不数年间便离开华藏讲堂,开始学习袁了凡,在生活中去恶念、多行善,面对境界去说服自己信受因果、想通因果,相信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及病苦,是以往所造,须甘心受报。见任何世事的现象,便思惟其因果关系,以佛教因果的观念去解释,勉力而为。一九九一年,父亲因意外而去世,我却因此奇遇一位针灸医师,在只针不药的情形下,大大的改善了我的身体,并且告诉我:&ldquo 三摩地

2018-07-20

”首座和尚道:“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惯(被人奉承惯了),恐其恶发(担心他发火,生了恶念),别生事也(又生出什么对佛教不利的事情来)。”从悦禅师道:“正使烦恼(就算他起了大烦恼),只退得我院,也别无事。”于是,那天晚上,从悦禅师便与张商英大谈佛法。谈至深夜,二人慢慢地谈到了宗门中事这个话题。从悦禅师便单刀直入地问道:“东 三摩地

2018-07-20

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护法品第九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admin

2018-07-19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 admin

2018-07-19

肯容心生灭兴此恶念耶。礼以谦为主。宜深思之万庵曰。比见士大夫监司郡守入山有处。次日令侍者取覆长老。今日特为某官升座。此一节犹宜三思。然古来方册中虽载。皆是士大夫访寻知识而来。住持人因参次略提外护教门光辉泉石之意。既是家里人。说家里两三句淡话令彼生敬。如郭公辅杨次公访白云。苏东坡黄太史见佛印。便是样子也。岂是特地妄为取笑识者万庵曰。古人入室先令挂牌。 三摩地

2018-07-19

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奕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咐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具方册,作案底,陈机境,为格令,与世间所谓金科玉条清明对越诸书,初何以异?祖师所以立为公案,留示丛林者,意或取此。奈何末法以来,求妙心于疮纸,付正法于口谈。点尽鬼神,犹不离簿;傍人门户,任唤作郎。剑去矣而舟犹刻,兔逸矣而 三摩地

2018-07-19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6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