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承天禅寺有一位师父说:「萧平实是居士,又不是法师,怎么可以传菩萨戒?他传戒是不如法的。」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 三摩地

2018-07-22

……正如上面所言,我们实在没有时间和篇幅在此详细的解析基督教,只是想向师兄指出,含有部分人天善法内容的基督教在西方两千年来横扫那些鬼神之道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无往而不利,直至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长期没有佛法的西方社会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教化意义,可是当它来到了东方直接面对博大精深的佛教时,所下的种种结论却常常是张口便错、动念便乖,犹如稚童妄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 三摩地

2018-07-22

娑婆五浊恶世刚强难化的众生就像那些野象、野马一样,所以才必须运用刚强苦切的言语,让大众对于三恶道的果报感到恐惧,然后才能够入于戒律的规范中,遮止身口意邪行的造作,才有意愿来接受八圣道进入佛道中修学。象或者是马被训练调御到最后,最为尊贵的使用就是成为国王的坐骑,得要驯化到所有动静进退的细节,马或者是象呢,完全听命所下的指令,野性完全消除了,能被国王任 三摩地

2018-07-22

而在持戒的事相上,修忍辱又是如何呢?譬如说,商场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明明是有机会可以在众生那边得到种种的利益,可是眼看假如这样作,众生就有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损害!某乙因为奉持戒律而不侵扰众生,乃至不杀害众生、不偷盗众生财物等等,所以就忍着不去用会伤害众生的方式而得到利益。从表面上看来,当时的某乙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受到损失,可是却因为持戒与忍辱的配合, 三摩地

2018-07-22

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的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的缘故,某甲不犯其中的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的一分或多分的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的不饮酒,看起来对利益众生而言,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律己而不饮酒的缘故,所以某 三摩地

2018-07-22

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萨言:云何名为无间地狱?地藏白言:圣母,诸有地狱,在大铁 三摩地

2018-07-22

戒律及生命现象上来说,都是无法否认的。也是众生在无尽的生死流转之中,所常会出现而无法避免的事。菩萨之所以畏因,原因也在这里。虽然这种果报往往很难令人接受,但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世尊的世俗家族被消灭时,身为人天至尊的佛陀也是无可奈何一样。我们就只能尊重生命和戒律了。因为在这两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来受生的有情,他自己也是万分不愿意。但是在因缘成熟时 三摩地

2018-07-22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 三摩地

2018-07-22

饮食的律则,就是要消除最基本的贪欲,所以戒律中有非常繁琐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因此多次声闻僧团中的异议,都有着饮食观的分歧意见。如第一件破僧事件的提婆达多,因为对佛陀起嫉妒心想要取而代之,要追随他的人出去对出家不久的年少宣说:你们只要跟随我,不要去跟随佛陀;你们只要尽形寿守着五法——就是尽形寿乞食、着粪扫衣、不食盐酥、不吃鱼肉、还有露坐, 三摩地

2018-07-22

”】※略释:复从此段佛陀开示而知,凡出家僧者若因个人之习气烦恼而违犯轻垢罪及至杀人行淫偷盗等重戒者,其心虽不生惭愧,亦难断彼犯戒习气,虽不能佛法道器,不能自救度人者,但只要是对佛陀形象尚能心生恭敬心,对佛所制戒,能信受而持者,亦常发露忏悔自身犯戒之过失,乃至赞叹护持我佛之法;故吾等四众弟子、转轮圣王等,皆不可说此僧行杀盗淫妄之身口犯戒过失,彼 三摩地

2018-07-22

戒律学,深思之,实乃一门修养学,一位有涵养之人,将不受戒律所约束,其行高尚不阿,一切皆自然合乎戒规的,所谓君子处事正直荡然,不偏不倚,进退得宜,是非分明,心胸宽阔,仁慈爱物,故不诈、不欺、不贪、不痴。以五戒而言,一位修养者,(一)自然不杀生煮食,活生生将动物杀死烹煮,就象有人一生中连一只小鱼都不曾杀之,这是仁慈心之自然发露,故君子远庖厨,闻其声,见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居士该如何将佛法的修学、内证显示于外,并依佛所制定的戒律、威仪生活,在生活中又该遵守哪些基本的礼仪呢?下面,我们对目前居士常用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将其中不如理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供广大初学者参考。一、个人修学应知居士在家修学佛法,也应如出家人一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修学目标,制定每日的功课,并从起床时的第一个念头开始,保持内心的观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戒律的受持清净,众生才有具足五善根的可能,然后才有希望取证声闻果乃至佛菩提果。佛在《中阿含经》卷10中有经文明说:心解脱与慧解脱的过程,其实仍然是以持戒不犯作为解脱的基础。以持戒为基础,严守不犯,使心地自然离欲、自然厌恶五阴我,见道与修道的业果方能有成。所以持戒是极重要的,是一切学佛人——不论修学解脱道或佛菩提道——都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 admin

2018-07-22

同时也将戒律以及尚未记录成文的经藏部分写成文字,删订已有的写本,并注释三藏经典。十二年共撰集三藏各十万颂,总为三十万颂,称九百六十万言,凡百万偈,是《大毘婆沙论》也。结集结果,佛陀真正的教义,受到广泛的辨正,于是各部派间近百年的纷扰终告圆满结束。此为佛教史上第四次的经典结集。注一:结集完毕,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缄封,建塔而藏于其 admin

2018-07-22

否则,希望大家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切莫再滋生妄想!”说完话,立刻把那满钵的铁针吞下,宛如吃饭般轻松。大众看见这稀有的示现,都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地惭愧。鸠摩罗什菩萨往昔在龟兹国,曾从“卑摩罗叉”律师学戒。当卑摩罗叉来到“关中”时,鸠摩罗什菩萨非常欣悦,特地前往礼拜。“卑摩罗叉”不知道鸠摩罗什菩萨已被“姚兴&r admin

2018-07-22

所以当时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佛教戒律,把它跟国家的教化连结在一起。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一些着名的佛教传律的法师,往往也就是国家任命的僧官,用这个佛教的戒律来治理国家。那律宗的形成,其实真正讲到律宗的形成,要讲到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叫作道宣法师。这个道宣法师还是一样,就跟我们前面看到的三论宗跟天台宗一样,要成立一个宗派的话,免不了就要以自己的宗派所 admin

2018-07-22

戒律是一切佛教大小道场皆应奉行者,无有不持净戒而证解脱果与佛菩提者。若人毁犯净戒,尚不能保住来世人身,何况能证解脱果及佛菩提果?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世尊曾告诫:菩萨十重戒应当严持不犯,尽未来际,永不弃舍;若不持此无尽戒,不得成佛。复云:若犯十重戒者,所修三贤十地果证,来世皆失,亦失于戒体。亦如《大般涅盘经》卷七,佛云:「有犯四波罗夷乃至微细突吉 admin

2018-07-22

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讲得很顺畅,让愚笨或者初学的人都能听得懂;别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