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3

二、菩萨戒简介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想就不会忘记了!同样的道理:我如果违戒了,就得要加 三摩地

2018-07-23

」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承天禅寺有一位师父说:「萧平实是居士,又不是法师,怎么可以传菩萨戒?他传戒是不如法的。」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4语译如下:从前有一位菩萨,持守戒律,过着隐居乡野的生活,从不羡慕当时社会所追求的繁华生活,也不追逐名利与五欲的享受。他帮助四姓(注)看守墓园。如果村庄里有丧葬事,菩萨都会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因此丧家们都很感激,每每拿出贵重的宝物来酬谢他。菩萨不论收到的宝物是多、是少,总是会把它交还给四姓的墓园主人们。墓园主人们问他 三摩地

2018-07-23

」18、不知戒,詐言能解能授人戒(攝屬重戒4妄語戒)不解戒律,詐言能解,自欺欺人,為人授戒,犯輕垢罪「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以惡心故, 三摩地

2018-07-23

」18、不知戒,詐言能解能授人戒(攝屬重戒4妄語戒)不解戒律,詐言能解,自欺欺人,為人授戒,犯輕垢罪「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以惡心故, 三摩地

2018-07-23

(二)菩萨的种类(另述)(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优婆塞戒所讲的戒律都是在家人的事,和我们出家人无关。’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我如果一样受持优婆塞戒的戒法,一样可以使我清净口业,为什么我不受持呢?能清净口业,解脱道就容易修,佛菩提道也容易修,所以出家人虽然不必正受优婆塞戒法,但又何妨同时受持呢?(原标题: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这个提问都是关于戒律上的问题,您说:「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关于这个部分,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开示,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了,后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夫妻之间两情相悦的非道行淫,则不是法律所过问的事项,只是戒律上邪淫罪中的轻罪,不同于强暴他人、或与婚姻以外的人行淫等重罪。《优婆塞戒经》卷三,有六重二十八轻的戒相,若犯了六重戒,则破失优婆塞戒体,若犯了二十八轻,「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意思是说,犯了轻罪,不致堕入三恶道,只是戒行的不清净。所以,戒律的功能有二个:一是防止堕落,二是促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大陆的同修也要谨慎遵守同修会的规范,一定要严持戒律、遵守国家法律及世间伦常;道业上不打探密意,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于如来藏有所触证,也一定要安忍,要打包起来,等到有因缘参加禅三时,再由平实导师勘验;如果私自与人说,那就会犯下误导别人、坏人法身慧命的过失,甚至多数都是违犯大妄语业,这也是我这次受戒课程中,听闻开示后感觉到很重要的一点。佛陀来人间告诉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 三摩地

2018-07-23

问:本会是否可以出版一专讲戒律之书,内容涵盖如《菩萨优婆塞戒经》、《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地持经》…等,书中仔细剖析各戒律,还有易淆讹、轻忽、易犯…等细微处,并详加例证,以提升大众对于戒律之知见;增益大众之道行和福德资粮;并避免大众有退转及谤三宝、谤师…等过失。谢谢。答:正智出版社将会出版平实老师的《菩萨优婆塞戒经讲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若自杀,则是违犯戒律的,因为菩萨没有自杀的权利,必须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宁可为众生辛苦受苦而死,也不愿为逃避痛苦自杀而死。即使是故入难处,都是犯菩萨戒的,何况是自杀而死?所以菩萨不许自杀,必须善护身命,用自己身命来为众生作事,来为佛教久远流传的大业、教导众生亲证菩提的大业而作事,所以菩萨没有自杀的权力,连故意进入危险境界而让人杀害自己,藉以免除 三摩地

2018-07-23

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觉得哪些是法律允许的,可是有可能是在戒律边缘的,这个你就要去拣择。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持戒却没有清净的智慧,虽然自身持守戒律严谨,可是却轻慢于别人,所以他就会堕落到兽中,却为兽王。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能够懂得作大布施,但是个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够依止正念而修行,这样子的话,他未来就会投生为龙族,虽然有着世间的财宝、眷属,受用丰饶这样的一个大福德,可是身上却要承受着火烧跟虫咬的恶报;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对众生多所轻慢,未来生投 三摩地

2018-07-23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习气,以舍弃执著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