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外道根本不受持佛戒,所以不会触犯菩萨戒;所以我们小行菩萨,即使是犯了戒律,还是胜过不持菩萨戒的佛法边缘人!而且大众菩萨是否已经信位满足,尚且不可知,所以为了成佛,为了满足菩提大愿,应当受戒!为了修学佛法,了生脱死,救护众生,应当受戒!《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是三摄受、三种受戒,过去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念戒是要忆念戒律,常常念戒可以使我们心生善法;常常持守善法戒,会使我们于戒不会违犯;于戒不违犯的关系,就不会有犯戒的重罪发生,至少在十重戒上一定不会违犯。不违犯十重戒,在佛法的修行上就能迅速的进步,因此要念戒。还要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呢?是说菩萨生生世世都应该有能生天界的异熟业,但是心里不去执着——死后不生天界。我们菩萨行者要有天人所应具有 三摩地

2018-07-23

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是说,你已经能够分辨什么人施设给你的戒律是正确的;也知道什么人施设给你的戒律跟解脱道无关,知道那些戒禁都是错误的,依照他的戒法努力去修苦行,是无法得解脱的;因此你就知道那个人或那位大师的戒禁取见还没有断除,那么你已经知道:「若要得解脱,是要从断我见开始的;会阻碍自己回堕我见、能帮助自己断我见的戒律,才是自己所需要的」,这才是已断戒禁取见的人。至 三摩地

2018-07-23

】(《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圣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欲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又因为贪著利养的关系,更会处心积虑想积聚钱财,因此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 三摩地

2018-07-23

”假设我们自己有过失,我们过去的【不贤】,让众生有所警惕那也是很好的!在佛世的时候也有【逆行菩萨】,他们犯错了乃至犯很严重的过失,因此惨遭恶报或现世报,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从此当个乖宝宝!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制戒也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才制定那些戒律,每发生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就制定一条戒律,所以声闻戒中比丘戒假设有250条,比丘尼戒假设有三百多条,那 三摩地

2018-07-23

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讲得很顺畅,让愚笨或者初学的人都能听得懂;别 三摩地

2018-07-23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淫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如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次不同,是自己贪爱的习性,且明知故犯,所以就自作自受了!经过这次教训,自己对于戒律更加小心遵守外,也开始注意如何改变习性。有位同修说得好,戒律不是在约束自己,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是在这个三界火宅中的消防衣。我们身穿着消防衣才能安全地保护自己,防止三界中的贪、瞋、痴等所引起的烦恼之火,我们总不愿意穿件有破洞的消防衣吧?有人一辈子习性深重,却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两位比丘说:是的,世尊!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初发心菩萨,对人说,你何必学戒律呢?应当快点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这样先前所造作的身口意三业就可以清静了,不会受到罪报。这样说的话就是初发心菩萨犯了第三种根本重罪。(戒律是佛法根基,戒定慧三学中的第一条。释伽牟尼佛临终咐嘱:以戒为师。什么人劝人不必理会戒律,不管处于什么理由,绝对是违反大乘根本重罪的行为。)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 三摩地

2018-07-23

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觉得哪些是法律允许的,可是有可能是在戒律边缘的,这个你就要去拣择。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原标题: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反过来说,一件事一定有两面,所以你得到这么大的利益,万一毁破戒律,未来的无量无边世中将会处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受大苦恼。受大苦恼四个字,往往总是一听就过去了,但其实里面的大苦恼,有谁去想过啊!如果真的是想过的话,脚底都会发凉的,绝对不敢随便轻易的谤法;都是因为没有详细的思量过,所以才敢轻易的谤法。当要否定一个法时,一定要很谨慎的多方求证,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反过来说,一件事一定有两面,所以你得到这么大的利益,万一毁破戒律,未来的无量无边世中将会处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受大苦恼。受大苦恼四个字,往往总是一听就过去了,但其实里面的大苦恼,有谁去想过啊!如果真的是想过的话,脚底都会发凉的,绝对不敢随便轻易的谤法;都是因为没有详细的思量过,所以才敢轻易的谤法。当要否定一个法时,一定要很谨慎的多方求证,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优婆塞戒可以遮止不善法,如果持了菩萨优婆塞戒,它就成为你的善法戒律。律就是用这个善法来约束你,使你不会去犯恶业,具足了成就慧学所需的资粮。所以说优婆塞戒是无上妙宝之藏,换句话说,当你持了这个戒律,才可能在佛法三乘菩提之中有所修证,所以戒法中含藏着无上妙宝,因此使你从受戒的那一剎那开始,身心转变为上族种姓。因为你受了戒以后,与世间凡夫就大不相同了 admin

2018-07-23

可是,如果一个真实实证而转依真如体性的修行人,他就不会有所造作而取舍,当他有过失的时候,该忏悔的时候忏悔,该改过的时候改过;他的心虽然远离世间的戒律相,但是他的五阴身口意行,仍然是中规中矩而不犯戒,而成就无作戒的功德。这样的行者才是真正理事圆融的实相忏悔者。因此,还没有证悟的人,实际上应该要实行取相忏悔;并且要多多熏习文字般若的正理,而且以熏习文字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如果一个真实实证而转依真如体性的修行人,他就不会有所造作而取舍,当他有过失的时候,该忏悔的时候忏悔,该改过的时候改过;他的心虽然远离世间的戒律相,但是他的五阴身口意行,仍然是中规中矩而不犯戒,而成就无作戒的功德。这样的行者才是真正理事圆融的实相忏悔者。因此,还没有证悟的人,实际上应该要实行取相忏悔;并且要多多熏习文字般若的正理,而且以熏习文字 三摩地

2018-07-22

求 佛菩萨念在弟子OOO 诚心受持戒律,修学正法,已建立些许正法知见,已发心护持正法、流通正法、并摄受有缘众生进入正法薰习。藉此因缘,护念弟子与诸冤亲债主,解冤释结,转化恶业为淨业,使有缘众生各自明了自己之业行与果报。祈求诸 佛菩萨慈悲摄受弟子OOO之冤亲债主,开示正法知见,令其心开意解,不再被业所系、怨恨所缠,障其道业。弟子也会读(诵)地藏菩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