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行的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尽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由于声闻人是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观察自他有情蕴处界虚妄,而断除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 | admin 2020-07-06 |
|
五盖讲的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这些功夫一定都要一一的落实,让我们的心真的能够厌离欲界的法,禅定才会现起。我们想要禅定,依六度来说,它是在第五度才能够得禅定;所以说它在前面有很多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所以想要达到禅定现起,一定要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然后才能够现起禅定。所以五盖完全都是要现观,对欲界的贪欲、瞋恚,还有睡眠、掉举跟疑,这五 | admin 2020-07-06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 | admin 2020-06-10 |
|
大致分来有三种状况:就是掉举、昏沉或者心贪着于定境中。掉举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打妄想,他虽然不会受到五尘的影响,但是当心起意在忆佛念佛或者修定的时候,结果不知不觉的就悠游于过去,或者是自导、自演、自想的情境当中;有的时候会想着自己的眷属、生意,高兴的事、忧伤的事。内散乱和外心散乱不同的在于,外散乱是被外境影响,因此如果初学无相念佛或初修习定的人,一定要 | admin 2020-06-08 |
|
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三果人进断五上分结,即成四果阿罗汉。五上分结,首为色界三种妙欲之贪爱,谓色界有三种微妙之色法——色界天身之高广姝妙与庄严、色界天人之微妙音声、色界天身所生之微妙身触之乐;阿罗汉观察如是三种色界妙欲虚妄不实,故断此色界贪,是名阿罗汉贪断。次为无色界贪断;俱解脱及慧解脱之阿罗汉,皆 | admin 2020-06-08 |
|
(《大般涅槃经》卷11)可以说,唯识五位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中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随烦恼,以及悔(或者称为恶作)、睡眠、寻、伺等四不定法,都是属于烦恼障所摄。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平实导师《甘露法雨》 | admin 2020-06-08 |
|
(《大般涅槃经》卷11)可以说,唯识五位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中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二十随烦恼,以及悔(或者称为恶作)、睡眠、寻、伺等四不定法,都是属于烦恼障所摄。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大随烦恼则有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总共有八种;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等三种意思。此八大随烦恼是与七识心相应的,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均不能免之。各位菩萨,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二十随烦恼我们无法在这里为大家详细说明,留待《正觉总持咒》专书出版,书中我们将详述百法明门的内涵,敬请菩萨们期待。----- | admin 2020-06-08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 | admin 2020-06-08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 | admin 2020-06-08 |
|
![]() |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 | admin 2020-02-21 |
![]() |
可见,不论有语言、有文字形相的持名念佛,或是无语言、文字形相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目的都是要让行人能制心一处,就是安住在佛菩萨名号,或想念佛菩萨的忆念中;然后精勤修习之后,就能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乃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定、忆佛定功夫;则不仅能去除掉举与散乱,也能去除昏沉。而这行门中佛菩萨名号以及对佛菩萨的忆念,正是对治昏沉黑暗相的 | admin 2020-02-21 |
![]() |
这论中说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所谓障,就是指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性障。顺障法是随顺五盖而引生的种种障碍修道的心行法相,例如随顺贪欲盖就会生起耽着净妙境界的心行,随顺瞋恚盖就会生起瞋恚的心行,随顺昏沉睡眠盖心中就会生起黑暗相,随顺掉举恶作盖心中就会寻思家园美好、眷属美好乃至追忆往昔欢乐嘻笑等事,随顺疑盖就会生起无前世、无后世等三世因果 | admin 2020-02-21 |
![]() |
佛法中说有五种能覆盖修行人清净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的烦恼,称为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解释说: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 | admin 2020-02-21 |
![]() |
这时候心中就可以笃定自己已经锻炼好无相念佛净念相继的定力,也可以确定确实有无相念佛法门可修可证,也清楚了知如何修证无相念佛的方法与过程,而心得决定毫无怀疑,就称为正定;于无相念佛产生一心轻安功德受用,就称为正受;于无相念佛专念持守,远离心的掉举、惛沉、散乱而得到平等安详,就称为等持,这个时候就是达到事一心的念佛三摩地或念佛三昧境界了。如果再以事一心 | admin 2020-02-20 |
![]() |
五十一法为:遍行法五(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昏沉、掉举),不定法四(悔、眠、寻、伺)。如是五十一法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