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悟了以后,发起了这样子的根本无分别智;乃至于依止着根本无分别智慢慢的修学,能够发起了后得无分别智;乃至于因为这个样子慢慢的圆满三贤位的修行,圆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修行,完成见道位的通达;进入见道位的通达圆满以后,入到了初地,才有办法真正的修学一切种智,才有办法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但是在进入一切种智的修学,也就是说道种智的修学这个修道位之前,其 | admin 2018-07-22 |
![]() |
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有了功夫,有了知见,就能够一念相应慧,与实相相应,能够证得根本无分别智。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4集如何做佛事?>正源老师(原标题:什么是佛事?怎么作佛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来藏所生,观到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因此如实体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菩提的修行,十信位进入初住位之后,要修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学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习般若波罗蜜!终于明心开悟了,般若正观现前,亲证了法界的实相,这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菩萨在七住位所证得的智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然后次第进修,在十住位时可以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这样十住位的修行,就称为习种性的菩萨!表示说这位菩萨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你要以如来藏为中心,以明心所生的无分别智来看待一切法、看待六波罗蜜,这样才能说修布施时同时也有波罗蜜。外门修六度的人是修布施而无波罗蜜,譬如证严法师,她修布施但没有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她没有办法到彼岸,因为她始终落在生死此岸的意识心中,不是实义菩萨,只是假名菩萨,更何况她还不断的支持印顺的破法邪见,又与邪淫极贪的们常有往来。实义菩萨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你要以如来藏为中心,以明心所生的无分别智来看待一切法、看待六波罗蜜,这样才能说修布施时同时也有波罗蜜。外门修六度的人是修布施而无波罗蜜,譬如证严法师,她修布施但没有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她没有办法到彼岸,因为她始终落在生死此岸的意识心中,不是实义菩萨,只是假名菩萨,更何况她还不断的支持印顺的破法邪见,又与邪淫极贪的们常有往来。实义菩萨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已亲证如来藏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七住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五蕴十八界我的虚妄,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空间,七住菩萨所观察的一切事、一切物,都会跟苦、空、无常、无我相应。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相智是菩萨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智慧,是真见道所发起的智慧,也是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也是后得无分别智,这个智慧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才圆满。道种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萨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未究竟圆满前名道种智,于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但不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却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已亲证自心真如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来看待空间、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会跟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菩萨证空性所得的般若,只是总相智而已,对于阿赖耶识的体性只有粗浅的认识,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起修见道位所摄的后得无分别智,即是别相智,对阿赖耶识的体性再作更深的现观了解与亲证,从菩萨触证空性到悟后起修别相智完成,这个过程就是佛第二转法轮宣讲《般若经》的内容,若能亲证《般若经》所说内涵,即成为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学佛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到此,即将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盘性,是根本无分别智。[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分别智是很多人误会了的,都错把修定求一念不生当作是实证无分别智的行门,他们只落在无分别三个字上,却把无分别智的智字给忽略了,所以一天到晚要求徒弟们打坐修止,要一心不乱、一念不生,说这样叫作无分别,说是统统无分别时就是智慧。真是这样的话,白痴也可以叫作智者,石头木块也应该可以叫作有智,因为无情比白痴更无分别,更应该有无分别智。但无分别智不是这个意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于六住位明心见道时,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总相,发起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有了大乘无生忍;然后从第七住位开始,修学别相智,广修后得无分别智,直到见道通达进入初地,这时对于佛菩提道修学的内涵与次第已经完全清楚,真正开始修道位道种智的修学;接著分证诸地无生法忍,地地增上直到道种智,究竟成佛具足一切种智。而阿罗汉所证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现观,就是明了现前观无戏论界境,此境是圣无漏无分别智所证真实,故名圣谛。明了现前观此圣谛境,故名入圣谛现观。入圣谛现观时,光明的无漏智能生起,如黑暗的有分别烦恼障碍,实时除灭。种种恶不善业,永不现起,于爱尽的寂灭涅槃界中,心善安住,无复退转,如是心安住时,名已入圣谛现观。2、入圣谛现观以后,为远离诸余障碍法,于行住坐卧中,勤修对治,于障碍法,随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皈依后的佛弟子应先求开悟,证悟后进修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若观察众生根器适合得度者,即向他宣说证悟之法,并接引他们进入能证悟实相的正法中修学,让诸学子也能如同自己一样的开悟证真,甚至增上成就佛道,这才是正行供养,也是最殊胜的供养。这个部分将会在第五目中详细述说!第五目 皈依已应求证悟皈依三宝后应求证悟,此是正行供养中第一件要做的事,为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不定性之二乘圣人回心大乘之后,仍应以初地至十地菩萨为师而修学佛法;乃至无诸地在家圣僧时,仍应以未入地之在家菩萨为师、受学也,岂况能受等觉菩萨维摩诘居士之礼拜供养?无生法忍未得未证故,定性二乘罗汉对于七住位之根本无分别智尚未得证故。诸大、小阿罗汉如是,更何况是仍在凡夫位之表相僧宝,而不肯归依大乘出家、在家之贤圣僧?而不肯归依出家、在家之大乘胜义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其性垢净本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空遍十方无分别心性平等亦复然譬如一切众生界遍在虚空受生灭诸根生灭亦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你们能够信受我所说的话,勇猛精进的修证,不久就可以触证如来藏心,而得到般若中观智(亦名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那么就可以依如来藏无生的智能,进修相见道所应得的别相智而达初地通达位,进修地上菩萨所应得的道种智,乃至终于证得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就可以度脱无量无边的苦难轮回的众生。”由佛的开示,已经明白告诉我们,如来藏本体就在吾人身中,与世尊一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