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大乘法中将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烦恼分为两大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的一切见惑,也就是以五蕴身心,或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所执取的种种了别相,视为我、我所,视为常住、涅槃,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只要能够得到真善知识的摄受,依善知识的教导,如实的闻思起观,则能够速断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得证初果。佛门中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 三摩地

2018-07-23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含,众生自无量劫以来都不曾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的无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 三摩地

2018-07-23

我说:这里面有很多妙法是你们从来都不知道的,你们都不想听吗?当时他们不太相信:明心见性就了结了,还要再学什么法?没想到一开始讲,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心不相应无明住地、上烦恼、起烦恼……等讲下来了,他们说:原来悟后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懂的法。我说:对啊!明心、见性只是见道而已啊!最后才欢喜接受。第二次法难时,我们写了《平实书笺》;这次已是第三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如果能受持读诵三转法轮方广诸经,才是依止最甚深经、最了义经,才是真正能够对治现行之断除,乃至能断除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随眠。又真能持诵般若经,主要的还是在于触证经中所讲的「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无住心……」等名所说的第八识心,而非宗喀巴所说的,仅是嘴巴唸诵而已。又《广论》145页宗喀巴说:【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从初地开始渐渐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并且一分一分的断所知障中无始无明上烦恼,到了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烦恼障习气种子同时断尽;最后成为妙觉菩萨,示现受生人间,已经断尽了烦恼障一切习气,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永断变易生死无明,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果。以上详细说明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直到成佛的历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佛陀 三摩地

2018-07-22

我说:这里面有很多妙法是你们从来都不知道的,你们都不想听吗?当时他们不太相信:明心见性就了结了,还要再学什么法?没想到一开始讲,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心不相应无明住地、上烦恼、起烦恼……等讲下来了,他们说:原来悟后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懂的法。我说:对啊!明心、见性只是见道而已啊!最后才欢喜接受。第二次法难时,我们写了《平实书笺》;这次已是第三 三摩地

2018-07-22

在二乘法修证上,是要灭掉前七识心而入涅盘,但在大乘法中则是转识成智,转变七识心之生死染污执着的习气种子,由此而灭掉第八识心的阿赖耶性、异熟性,再灭除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生起究竟的智慧,最后成就佛地四智圆明,永不入于灰身泯智而不能利益众生的二乘无余涅盘中。3、自心现量至转依如来藏——记得初学佛时,看到「自心现量、转依」这些字就很头痛,不知是 三摩地

2018-07-22

烦恼为什么称为浊?因为这种烦恼是不清净的烦恼,而不是无始无明中与不清净烦恼无关的上烦恼。换句话说,这不清净的烦恼是从融通妄想来的,我们在《楞严经》详解时讲过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中其实有很多是意识心的妄想,但是也能会通到如来藏而产生一些反应;众生往往会把这些如来藏感应出来的功德据为己有,当作是觉知心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会使众生产生我和我 三摩地

2018-07-22

那佛菩提更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为透过七住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能够随学转依如来藏,然后将这个依止如来藏的真如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然后这样次第修学上去;最后能够去除如来藏所含藏的这些一念无明,乃至将无始无明也能够去除,破除所知障,能够显发出如来藏所含藏的具足的种种功德,才能够成就佛道。但是这个前提,是一定要具足了知:菩萨道的修学次第不能离开十信、十住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相信生命的根本是心的人,绝大多数却又执著自己能够了别的意识心,或者处处作主的意根,说祂就是所谓的真实心,甚至执著有不可知的意识细心或者极细心,说是生命的根本;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众生自从无始以来就有无始无明,所以一直和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等俱生我执相应,加上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根本烦恼,以及其他许多的随烦恼。所以,一切众生最不能够忍受的 三摩地

2018-07-22

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尽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改名为真如,成究竟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性妙名真心、自性弥陀,只因无始无明烦恼遮障不能证知,若能于无量劫而种善根、能如是信受《心经》所述,于善知识引导因缘际会之时,观到真心,了悟自性,从而去染还净,定能到达常乐我净、得大自在、解脱与成佛的光明彼岸。 注解:注1、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色、声、香、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如果只是出离三界,在三界中永远的消失,成为阿罗汉人入无余依涅槃,那只是断了一念无明,还有无始无明尘沙惑未证得也未断得;只是证得了二乘的菩提果,这并不是究竟的佛果。况且,成为阿罗汉所能断尽三界,那只是三界中生灭的法相,只是证得了空之相空相而已。空相本身就是虚妄的,是因缘和合暂时而有的,是出生即而灭坏的,一出生就已经在坏灭了;所以,诸法的空相它只 三摩地

2018-07-22

在说明完痴心所的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后,我们接着说明对修行者影响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么是慢呢?所谓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就称为慢。也就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三摩地

2018-07-22

你要帮他破掉这个无始无明,他也不接受,偏执离念灵知才是真心,这类人就是乐于处在无明之中。你又告诉他:修学大乘佛法与声闻法不同,声闻不必有福德资粮来助道,只要努力去观行,把我见与我执断掉就行了,所以声闻法不必修六度。他听了就欢喜,虽然也还是贪着世间五欲境界,但终究肯修一点儿声闻法了。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要能够如实地断所知障,也就是相应变易生死的这一个所知障,或者又叫作无始无明,或者又叫作法我执,那就必定一定要能够成佛的时候证得一切种智了,才能够如实叫作无量的法门你都已经学习成就,无一法而不知,没有一个法门是你所不了解、你不能够为众生解说的。这也是所谓的如来的四无畏,因为自己断了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能够无所怖畏于跟众生解说断除烦恼、远离生死的道 三摩地

2018-07-22

】五蕴(五阴)之定义已略说如前,然而何谓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甚么关系?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谓苦厄即是指众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众生被苦所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着五蕴为真实我,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故七转识与烦恼相应而无法解脱;因此众生若要度一切苦厄──不被苦所困而得解脱,则需先破除意根意识本具之无明,再把含藏在阿赖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93条/1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