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什么叫一切种智呢?一切种智就是说,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包括了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以及一切种子的流注等等;种智的正理,都摄属于一切种智的范围。诸地菩萨依般若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的一切种智!在还没有具足之前,称为道种智!一切种智修证,就可以断尽变异生死,而成究竟佛道。第六个阶位是等觉位与妙觉位。大乘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慧胜而五盖重者,于闻法后即证声闻菩提,我见随断,但因性障习重故,我执不断,唯成声闻初果,须于觉证后历缘对境修除我执,熏习增长清净无漏法种,贪瞋渐薄,而后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成慧解脱阿罗汉;证四果已,加修四禅八定及八背舍,即成俱解脱大阿罗汉。如上略说声闻菩提之觉证,要须先闻善知识之音声说法,而后悟入蕴处界空相,证得声闻菩提。次者缘觉菩提。缘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来、藏传佛教喇嘛们要的可不只是灌顶成为法王子而已,藏传佛教在法义上如此辛苦的扭曲与布局,就是为了要“即身成佛”,因此他们将《菩提道次第广论》最后提到的“止观”联结到《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印度教谭崔瑜伽的双人合体“灌顶”,因为他们所要的是一灌顶就是究竟“即身成佛”!透过双身法的修行,达到第四灌第四喜高潮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尽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改名为真如,成究竟佛道。 (原标题:何谓“我”与“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如果是在无漏法上所作的利益,却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世,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才会说,在无漏有为和无漏无为上所作的利益,才是大利益。因为这种利益,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数劫,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啊。菩萨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不断的教导众生各种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上上法,这就是为众生作大利益。而且菩萨都是以至诚心精勤的来做一切的善业,而不是以轻心、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六、聋盲瘖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能够得到戒、定、慧等三种无漏法。佛说完这部经时,有五百位比丘证了罗汉果;有七百位比丘尼得到了初果;八百位阿罗汉回心得入菩萨道。诸天龙神及当时在树下听闻的一万二千名清净信士,六千名清净信女,都得到法眼净。许多比丘、比丘尼们,和归依三宝的在家男子及女人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讲记:佛陀有时为众生说一种因,有时说二种因,有时说三因、四因、五因,或者说六因、七因乃至十二因。所以“因&rdquo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俱卢洲,五、长寿天,六、聋盲瘖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能够得到戒、定、慧等三种无漏法。佛说完这部经时,有五百位比丘证了罗汉果;有七百位比丘尼得到了初果;八百位阿罗汉回心得入菩萨道。诸天龙神及当时在树下听闻的一万二千名清净信士,六千名清净信女,都得到法眼净。许多比丘、比丘尼们,和归依三宝的在家男子及女人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如果是在无漏法上所作的利益,却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世,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才会说,在无漏有为和无漏无为上所作的利益,才是大利益。因为这种利益,可以延续到未来无量数劫,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啊。菩萨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不断的教导众生各种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上上法,这就是为众生作大利益。而且菩萨都是以至诚心精勤的来做一切的善业,而不是以轻心、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由于见道后的心确实转依无漏法了。这无作戒是与道共戒及无漏戒相通的。但无作戒为什么不叫作无漏戒?因为是转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另立一名叫做无作戒。“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守摄诸根就是守住自己六根,不向外攀缘,住于自己修学佛法所证得的自心内境中,或者还没有开悟、但是住于自己内心的一心不乱境界中,这叫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颂是说,不听闻正法的坏处,还三因果的事理也不会知道,心识中除了知世间的财宝之外,一点法宝也没有,这样的人,在享乐衣服饮食以外,什么高尚的意志都没有,等同于畜生;因为他只知道愚迷的生活,而不知善恶的三世因果和有漏无漏法的过失和功德。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对于少学的过失说:“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自谓已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及增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微妙身是佛功德无漏法身。自他受用平等所依。然此佛身亦非是体。离是体外无别法身。若是体者同于外物有四大相。故知非相亦非无相。若非相者同大虚空。同太虚者性即是常无方便过。自性清净无染无著。甚深无量无有变易。难解难如微妙寂静。具无边际真常功德绝诸戏论。唯佛证知非余所及。亦非譬喻之所校量。慈氏当知如此身者。即是过去未来现在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法身之相。佛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这个心体不变异当中,祂所含藏的善恶染净、有漏无漏法种,会有生灭增减的变化,所以叫作非无变异!那么各位菩萨!您认为是有变异好?还是无变异好呢?当然是因为有变异,我们才需要修行啊!如果不管你怎么修行,祂(心中的)种子那么脏就永远那么脏,没办法转变(清净),那么(修行就没有用了)我们就不会有人要修行了,所以叫作非无变异。如来藏的第六个体性叫作非有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到了无垢识的时候,是连同这种因为所知障所含藏的无明也已经断除了,所以这个时候识本身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完全是无漏,完全是无漏无为完全是无漏法,不再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有漏法,完全清净、完全纯善,所以这个时候的识称为无垢识,这个无垢识就是佛地的真如心(只灭除阿赖耶识、异熟识名称,改名无垢识,仍然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知道阿赖耶识就是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2-1,p.107)(三)二乘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大乘八地及八地以上之不退位菩萨,因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故,曰「舍阿赖耶识」,非舍第八识心体,此时之第八识心,改名异熟识。《成唯识论》卷三:「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藏识有漏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闻熏习渐次生长。当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CBETA,T34,no.1723,p.710,b15-20)《妙法莲华经玄赞》卷3:「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如来藏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前法身藏。此报身藏」(CBETA,T38,no.1772,p.273,a29-b7)《说无垢称经疏》卷5「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身。涅盘云。师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二有因缘性。在缠名多闻熏习法尔种子。出缠名报身。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胜鬘依无为义。烦恼为能覆藏。真理为所覆藏。楞伽依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无漏法空寂,世间无牢坚,若知如是者,汝等应疾行。无心生心想,而自大惊畏,我为作不作,是事为云何?如是诸凡夫,思惟而筹量,我当云何作?如是常啼泣。无阴生阴想,无我生我想,闻自相空法,如是亦迷闷。不知佛如实,所说诸阴义,闻则以为定,畏处无畏想。我说去来今,诸阴皆空寂,三世悉平等,犹若如虚空。所有过去佛,亦说自相空;未来世诸佛,亦说自相空;我今出于世,亦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