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好,怕的是贪瞋的根性,那是很难转变的,即使帮他证悟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再发起贪瞋的习性来,这就是智者大师讲的初果人贪瞋转重的意思;但是二乘法是烦恼障所摄的行门,解脱道中的异生性,体性是狭小的,所以在断我见时就不会再对解脱道有所怀疑,就不会针对解脱道的法义有所质疑,也就不会诽谤真正的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悟后探究定学,不需读很多典籍,只需阅读智者大师所著《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即可。这一世悟了,来世若无宿命通,因为隔阴之迷,而忘失这一世所悟的见地,故来世仍需参禅方能开悟,但要较往世没有悟过的人要容易得多。五、已悟者切勿明说宗门密义有“大师”谓“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他就没有悟。”这种错误的说法误导了许多学禅的人,使人不敢去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如今时证悟之菩萨,有时也会取用智者大师的著作,来宣讲佛法;此如平实早年也曾宣讲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未来也可能宣讲他的《释禅波罗蜜》和重讲《童蒙止观》;但是智者大师其实并没有悟得如来藏,所以没有实相般若的智慧,只有相似般若的智慧,所以是五品位的贤人;但是已经证悟的菩萨,却也可以拿智者大师所造的禅定方面的著作来宣讲,藉智者大师的著作,而将般若的真正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第一疑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贤首品坐禅三昧经目连所问经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十疑论(智者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念佛方便文(江公望)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莲宗宝鉴(优昙法师)净土或问(天如禅师)答弟行远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念佛警策(古音禅师)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早年轻视净土法门,后遭重病,阅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始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常言:“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此法门。”著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等。(6)《义疏》:即《阿弥陀经义疏》。(7)持名:以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修持方式。(8)弱羽:指幼鸟羽翼未成。传枝:从一根树枝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巡礼天台智者大师遗迹的途中,灵祐禅师遇见了寒山子。寒山子点化他道:“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但是当时,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又在国清寺遇见了拾得,拾得亦同样点化他。这时他才省悟,二位大德是在劝他南下江西参礼百丈禅师。当时百丈禅师尚在马祖塔所在的宝峰山泐潭寺。所以说“遇潭即止”。于是,灵祐禅师便直下江西建昌 | admin 2018-07-20 |
![]() |
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顗)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圆和尚又问:“见智者大师么?”涂毒禅师道:“即今亦不少。”大圆和尚进一步追问道:“因甚在汝脚跟下?”涂毒和尚道:“当面蹉过。”大圆和尚道:“上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在大圆和尚座下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日,涂毒禅师准备辞别大圆和尚,去其他的地方参学。临行时,大圆和尚把涂毒禅师送至山门口,拊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师曰:何处不是。维摩座主问:经 | admin 2018-07-19 |
![]() |
尚何警训之有哉成化六年岁次庚寅春三月朔武林清平山空谷沙门景隆序缁门警训目录卷第一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明教嵩禅师尊僧篇孤山圆法师示学徒勉学上(并序)勉学下姑苏景德寺云法师务学十门(并序)上封佛心才禅师坐禅仪长芦慈觉颐禅师坐禅仪劝参禅文自警文卷第二龙门佛眼远禅师坐禅铭三自省察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庐山东林混融禅师示众蓝谷信法师自镜录序释难文梁高僧称法主遗诫小师右街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更向何生度此身天台智者大师云。何不绝语言置文字。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微尘者。众生妄念也。大千经卷者。众生佛性也。众生佛性为妄念所覆。妄念若破则佛性现前。此老人为固执文字语言者。兴此叹也。此亦是金鎞刮膜之义。他日眼开方知得力楞严经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若不以戒摄心者。纵饶解齐佛祖。未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况平平之人。清凉国师以十愿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天台智者大师观心诵经法夫欲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威仪。别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齶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天台智者大师因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焚身处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于此豁然。前后际断。便证法华三昧。于三昧中见灵山会上释迦老子与百万大众俨然未散。如今说与人。若是不曾入得这般境界。刬地不信。何故。智者自是陈隋时人与释迦老子相去二千年。如何因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便于法华三昧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为复是谩人耶。是假说耶。此事唯证乃知难可测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悟得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山僧常爱。老杲和尚每提唱及此。未尝不欢喜踊跃。以手摇曳曰。真个有恁么事。不是表法。尔辈冬瓜瓠子。那里得知盖他根本下明。但拙于语言三昧。发其要妙尔。此所谓唯证乃知难可测。今日郑成忠请山僧普说之意。要闻禅和子做工夫底道理。不见云门道。不可说时便有。不说时便无。思量时便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天台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以空假中三观。该摄一大藏教。无少无剩。言空者无假为中无不空。言假者无空无中无不假。言中者无空无假无不中。得斯旨者。获旋陀罗尼。是知从上诸佛诸祖。莫不皆从此门证入。故大师证入时。因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见释迦老子在灵山说此经俨然未散。或者谓之表法。唯无尽居士张公。因阅首楞严经。至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处。忽思智者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先是智者大师答隋炀帝问立七日金光明道场。每年九月遐迩征镇侯伯差人送供。事既无碍。黑白二众无远不届。人才填委饮食阙焉。典座僧患之。大和中主事僧清蕴。咨谋于举置寺庄田十二顷。自此光明会不闻告乏。举之功欤。以会昌二年五月化去。门人幼清立塔于寺之西峰。春秋八十三。僧夏五十五。韩又为碑颂德也。唐会稽开元寺允文传释允文。字执经。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权舆九岁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余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