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是谁在造业受报?每一世的有情众生的五蕴、十八界各个不同;五蕴、十八界从何而出生?五蕴、十八界当中,难道又有任何一个法,能够来摄藏这些业种收集起来,而能够于未来世、后后世而来酬偿应该要酬偿的业果?五蕴、十八界当中有一法,能够担任起这样子的任务,有这样子的功德吗?我们就从这一边谈起,而来证成第二个层次的净信。是净信,决定净信大乘;而不是对于小乘,特别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脱道的行者想要实证无我,断除一念无明,主要的就是断除身见、我见、我执,身见、我见、我执是一切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身见是指众生执着色身为我。我见是指众生以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坚认此意识心为轮回之主体,以为此意识心死后能至来世。解脱道的修证,在断身我见后尚须断我执,我执是指执着意根(大乘佛法称第七识末那识),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不想让意根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死的意思就是说,当许多种类的有情众生,他们命根结束的时候,显示的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也用尽了、破坏了,命根因死亡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这个就称为死亡。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的苦受,遍身领受的苦受,感觉死的苦,整个感觉死的苦,心理领受到死的苦受,全面领纳死的苦受,感觉到死的苦出现了,也全面性的感觉到死苦的内容;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知他心智这个慧力,它能够知道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他的心所住的境界,这个就叫作知他心智。一切外道凡夫跟二乘无学都没有办法知道这样子的道理,那这样子的道理是依着大乘菩萨来略说五根跟五力;二乘的五根跟五力是仅止于在蕴处界诸法上面,而不是在菩萨的道种智上面用心,所以这个是有深浅的差别的。那什么叫作七觉支呢?我们现在来说明一下什么叫作七觉支?七觉支又叫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但眼见自己的佛性,也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当他眼见佛性真实不灭的空性时,他便亲证了一切都无所得的境界。因为真如佛性虽是本然不生,永远不灭,但是在三界六道之中,一向没有任何所得,因为他是空性。所以对于时间、空间、色身以及能知能觉的这个心、处处作主的这个妄心的真实感,就顿然消失掉了。因此菩萨二果虽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情众生的执著以我执和法执为主。关于法执,《成唯识论》卷二,玄奘菩萨言: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法执),二者分别(法执)。俱生法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俱生法执)复二种:一(者)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者)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第八识,以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及所造业种,及与所含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阿赖耶性),故名此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闻受声闻解脱道而见道,以及其后之修道断除思惑,不复有阿赖耶性(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之集藏性),成阿罗汉,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亦名庵摩罗识,其实仍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后闻佛说大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死的意思是说,许多种类的有情众生,命根结束时显示了无常,死亡而丧失身体,接着身体就散灭了;寿命用尽了、破坏了,命根因死亡而不能再有觉知领受了,就称为死亡。死的痛苦,是说众生死的时候,身体领受了苦受,遍身领受苦受,感觉死的苦,整个感觉死的苦;心理领受死的苦受,全面领纳死的苦受,感觉到死的苦出现了,也全面觉死苦的内容;接着身与心同时全面性的领纳死的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已经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时时刻刻观照自性弥陀,时时刻刻看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在显现,不思世间的杂事。如果有所思惟,是为众生;如果有所思惟,是为思惟佛法,这个我们称之为理一心,不念世间法。理一心就是定。以上是说明念佛可以让我们俱足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定学。慧学就是说: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而得到戒学和定学的那些过程和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一般人听到第一义的知见会害怕,当他看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到最后连一法也无,心中起了烦恼,认为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还修什么?若能深入这方面的知见,且不害怕的人,表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当我们见到一只蚯蚓爬出了地洞,在地上爬来爬去,你说:“啊!我看到了未来佛。”看到了许多人,你说:“啊!我看到了许多未来佛。”未来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的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世尊在开示一行三昧之前,指出修学的前提“当先闻般若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第九观修学完成之后,在这个报身坏掉之时,他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想无量寿佛的时候,要注意有个要领,要从其中的一种相好先想---先想祂的眉间毫相,这个白毫相要观想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如果眉间的白毫之相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无相念佛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未法时代的有情众生来参禅。有人觉得广泛阅读经典、能言善道,并著作一大堆谈论佛法的书籍,以此为贵,所以不肯学无相念佛的法门,这也是因慢心而生障碍。还有些人是疑心的障碍:怀疑究竟有没有无相念佛这个法门。因为念佛通常要有名字、形像,没有名号形像如何念佛呢?甚至怀疑这个法门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为功夫不够的时候不能真正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而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它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不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admin 2018-07-20 |
![]() |
为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能够不离一切的烦恼,和一切的众生共住,而无所畏惧;能够陪同一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生死海里面浮浮沉沉,头出头没,而没有畏惧,这个就叫做以安乐乘而度一切有情众生,和他一齐走上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就是《华严经》(四十华严)所讲的:“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说心非我所,觉无我菩提;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 | admin 2018-07-20 |
![]() |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而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它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不停 | admin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