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些人更有趣:去禅三参禅时,她总是不肯好好的参究,所有时间都在看我,看我对谁使机锋?接着又对谁使机锋?后来又对谁使机锋?其实我本来要给她机锋,可是我终究没有使出来,因为她知道我即将要走近她了,心中就在提防我了,那我还能使什么机锋给她?还得要构思特别的机锋给她才行,那就表示她的证悟机缘还没成熟;但我总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给她机锋?结果整个禅三从头到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我度众十余年所亲身经历过的,真是很惨痛的教训:害了许多人退转!所以我现在禅三时机锋很少,只做普说开示和小参,为的就是希望大家悟了以后都不会退转;因为退转了就会谤法,成就恶业!这样严格的禅三,本来是好心,但近来却有人没智慧的抱怨:“哼!我去参加了禅三,萧平实也不帮我明心。”就跟着恶知识走了!恶知识想要吸引人们过去,就用明讲的手段来吸引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别把心力浪费在疑情上,因为禅三有老师的机锋及善巧,可以帮助我们悟入,还是要在外缘内摄的定力上多用功;疑情可以把它导入为了生死大事的助缘及决心。四、禅三期间在户外寻看佛性时:最好看移动的竹叶,因为质轻,所以风一来、摆动的辐度大,较易相应。寻看佛性时,心要放轻松,还是用看话头的功夫,内心参究的疑情及话头不要绷太紧,视线轻松定在动的竹枝叶上。眼睛如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梦中的情景,如何判别是过去生的事、或今生曾习境的延伸?或含有警示、机锋之梦境?或者只是天马行空之幻想、无有意义?答︰梦中的情景,俗语有一句话叫做「尿床梦」,就是即将梦醒而尿急时乱梦一场;那种梦是没有条理的,乱七八糟、张冠李戴的,那就是一种无记的妄想。如果是有条有理的,而且它所示现出来的过程是很清明的,往往跟你周遭的人有关系,而且与他们的状况和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教外别传者,即是禅宗之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不依言说而使机锋,而令学人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渐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言教开示者,则以佛及诸大菩萨所说经义,宣示自心真如之体性;佛子由闻熏而建立正知正见,一朝忽然触着自心真如,便入大乘见道,所悟无异禅宗诸祖。由闻说而悟,虽异于禅宗;实际上悟入时仍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表示说,世尊当时在说法的时候,事实上祂是在说大乘经典,而且祂说的是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只是因为祂在说法的当下,祂同时也有很多机锋的使用,所以说这个婆罗门尼,因为她是个(情执但有智慧的)利根菩萨,所以她就找到了如来藏了。我们从这个经典就可以知道,佛陀确实在当时有说过第二转法轮般若系的经典。而且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证明:事实上佛陀一定会说到第三转法轮的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禅师所用的机锋就另当别论了,可别挨禅师一棒就说:你为什么这么粗鲁?到时候不要怪禅师再打你几棒;在禅法里面没有所谓的粗鲁可说,在如来藏中没有粗鲁,是你粗鲁、我粗鲁,在这里面没有所谓的粗鲁。但是平常待人接物跟这个就不一样了,待人接物一定要温和、一定要亲切,这就是说,接引众生的时候口言柔软而不粗鲁,说话也不粗鄙,就是言语要柔软不鄙俗。假使本身的戒行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去到禅三共修时,一样的机锋给你,一样的方向与方法,别人能参出来,你参不出来,那就是你的因缘不足,就是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还不够。下山后再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下一回可能就参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回第二梯次明心的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位是第一次参加禅三而破参,其它十二位都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禅三才明心的。这表示他们后来有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所以参禅者应当善观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自古以来,真悟之师若论悟道之法者,都看重在机锋下悟入者;所以马祖、百丈……东山圆悟、大慧等人,都是大机大用,都以禅门机锋助人悟入,由此而得光大宗门。初不以求一念不生为贵,谓之为死坐冷禅、寒灰枯木、古庙香炉、冷水泡石头、鬼家活计,所以五家纲宗都很重视机锋施设,从不教人死坐冷禅、求一念不生,所以五家纲宗都破斥离念灵知心境界。但是元朝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答:要防止自己悟后退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打探密意,也不要期望善知识给你太明白的机锋。其次,就是悟前的观行必须很确实,要彻底了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不会像那些人一样的在悟后返堕离念灵知心。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网络上的大家喜欢讨论机锋,喜欢讨案,如果是因为好奇心,则可以自己好好地阅读平实导师的公案书籍,不用再好奇了。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然,以上阶段学人未必都要一一经历,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可能一句话一个机锋就悟了。祖师帮助学人悟入的手段各有不同,禅门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典故。尽管祖师神头鬼脸,接引学人的方式大相径庭,然其实质皆是采用直指的方式,让学人于刹那间一念相应而触证第八识如来藏。或谓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可以脱离经教存在,中国禅宗是老庄化、玄学化的产物,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有人问赵州,赵州也是这种机锋;有人问德山,德山就一棒打过去;有人问临济,临济一喝就把人赶出去了。所以,进得门来才问八个字: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临济大喝:出去!就这么一喝,把他喝出去了。可是这里面有个道理,你若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找到如来藏而开悟明心了。一般人被喝出去以后,总是弄不清楚:临济禅师到底是什么心行?猜测不到临济义玄禅师心里是什么想法,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