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僧,如果以梵语音译,称为僧伽,本身就有众的意思,就是团体的意思;而且在佛教以前,僧伽也用来形容印度一般社会上的商工团体及政治团体,在佛教中就说有情之中,修道想要求出离三界分段生死苦而出家修离欲行、修解脱道的就称为僧伽,汉语中就称僧伽为众僧,或者和合僧。例如《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128一切经音义(卷51)T54,p0648b100卷唐慧琳撰阿陀那识(梵语也即含藏识也)No.675深密解脱经(卷1)T16,p0669a5卷元魏菩提流支译广慧。彼识名阿陀那识。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识取此身相应身故。广慧。亦名阿梨耶识。何以故。以彼身中住着故。一体相应故。广慧。亦名为心。何以故。以彼心为色声香味触法增长故。No.676解深密经(卷1)T16,p0692b5卷唐玄奘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梵语阿赖耶意译为藏,阿赖耶识能集藏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故亦称藏识。依第八识不同的功用,还为第八识立了不同的名称,譬如也称如来藏、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详见附录三)。一切众生都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此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不生不灭,虽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万法,却又自体清静,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却又能了众生心行,随缘应物却不作主。阿赖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 | admin 2018-07-21 |
![]() |
当时北印度有一位长老,称为“胁尊者”(梵语:波栗湿缚Parsva,又作波奢,意译“胁”。“胁尊者”由昔业故,在母胎中,六十余年。既生之后,须发皓白,厌恶五欲,不乐居家,年垂八十舍家染衣,往就尊者佛陀密多,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勤修苦行,精进勇猛,未曾以胁至地而卧,绵历三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此理不当,是以本际为涅盘之中真实义,所以小乘人所不知处,需要由佛说明,因此小乘法因为施设方便,所以虽然一切断灭,但小乘法欲别于世间之断灭者,所以说有涅盘,生前死后,如是常,如是恒,所以说真有不生不灭义,不能因为梵语义理不翻译其字,便自可说不有不生不灭义,此乃无知,以不翻译义,则含摄诸义理甚广,是于此有不翻译处,所以涅盘即是不生不灭,以此而说涅盘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透过我们这样对佛的称谓、称号的名字,你这样少许也可以知道:你没有办法不信佛!因为当你不信佛的时候,你不可能成就声闻的初果!声闻初果在梵语又叫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至少(最少最少)不说断三缚结,你一定要先具备四不坏信:要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戒。当然并不一定是要出家人才能证得初果的,假如说你具备四不坏信,然后断除掉三缚结,这样你也是成就初果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彼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过去久远世自在王佛世中。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而作沙门。号曰法藏。诣世自在王佛所。求佛说法。时世自在王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邱。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志寂静。志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梵语阿那婆娄吉低输。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为补处菩萨。按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尔时宝藏如来为轮王授记已。不眴太子前白佛言。世尊。今我以大音声。告诸众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迥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广鉴禅师进一步追问:“秦望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瑞仙禅师道:“西天梵语,此土唐言。”广鉴禅师仍不放过,继续问:“此犹是丛林祇对(应答),毕竟是同是别?”瑞仙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广鉴禅师拈拄杖便打。瑞仙禅师当即大悟,说道:“恩大难酬。”说完便礼拜。瑞仙禅师后归故里,开法于慈氏。 (原标题:233慈氏瑞仙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宗杲禅师一听,遂作偈给予印可,偈云:“梵语唐言,打成一块。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冯楫居士悟道之后,继续精进用功。每至一处,政事之余,他仍然坚持禅修不倦。尝题诗自咏道:“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除修禅之外,冯楫居士还兼修净土,曾作弥陀忏仪。在泸州为官的时候,冯楫居士曾率道俗二众组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迥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大脱空汉寒山、拾得、并丰干三人,掣风掣颠,炊热国清冷灶;唐言梵语,题遍天台山岩石壁;有好事者编成书册,目之为诗;而实于三人实际分中,不留剩迹也。数百年后,有法镫、慈受、中峰诸老,从而拟之,已是犀角生纹、月边带晕矣!又有楚石、石树、琦老,从而步韵,不免虚空钉橛。我石树法兄,以烟霞道骨、丘壑心胸,高挂钵囊放浪黄海,虽胸中空洞无物,而咀嚼寒山诸人言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 | admin 2018-07-19 |
![]() |
梵语阿罗汉。此云无生。出三界二十五有尘劳。超分段生死。受如来付嘱。应供天人。福利一切群情。檀越宜兴供养。又作水磨记云。泐潭山。即马祖大寂禅师。昔与禅者辈选佛大道场。虽年代深远。而佛法未尝远也。但其间善知识。所见不同互有高下。故有远矣。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曰即心是佛。故观其所以。即知众生本来成佛无有高下。其高下在人不在法也。而况末代有我说法者。是故选 | admin 2018-07-19 |
![]() |
”梵语舜若多,此云虚空神,以虚空为体,无身觉触,得佛光照方现得身。尔若得似舜若多神时,雪窦正好弹指悲叹。又云:“莫动着。”动着时如何?白日青天,开眼瞌睡。⊙碧岩录第七则垂示云:声前一句,千圣不得传,未曾亲觐,如隔大千。设使向声前辨得,截断天下人舌头,亦未是性燥汉。所以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无佛处独称尊,始较些子,其或未然,于一毫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梵语云维摩诘,此云无垢称,亦云净名,乃过去金粟如来也。不见僧问云居简和尚:“既是金粟如来,为什么却于释迦如来会中听法?”简云:“他不争人我。”大解脱人不拘成佛不成佛。若道他修行务成佛道,转没交涉。譬如《圆觉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梵语阿罗汉,此云杀贼。以功能彰名,能断九九八十一品烦恼,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此是无学阿罗汉位。三毒即是贪嗅痴。根本烦恼,八十一品,尚自断尽,何况三毒!长庆道:“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大意要显如来无不实语。《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世尊三百余会,观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赻块,师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 | admin 2018-07-19 |
![]() |
可不戒哉大智照律师比丘正名梵语苾蒭华言乞士。内则乞法以治性。外则丐食以资身。父母人之至亲。最先割舍。须[髟/火]世之所重。尽以剃除。富溢七珍弃之犹同于草芥。贵尊一品视之何啻于烟云。极厌无常深穷有本。欲高其志必降其身。执锡有类于枯藜。擎钵何殊于破器。肩披坏服即是弊袍肘串络囊便同席袋。清净活命已沾八圣道中。俭约修身即预四依行内。九州四海都为游处之方。树下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