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常能制心于一处。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忆佛而净念相继,不然就是一念不生地出坡,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种菜时心中若在打妄想,身体劳累辛苦时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了,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 三摩地

2018-07-23

《景德传灯录》卷3达摩大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真乘,徒劳勤苦。】(《景德传灯录》卷3)诸佛无上的胜妙法道,必须经历久远时间的努力勤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能履行一般人难以实行的,要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哪能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就想要获得真正的。这是达摩大师对二祖慧可所说的话。当时达摩大师在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从佛法上讲,行菩萨道,如果连这点恶言恶语,或者人身攻击都不能承受的话,那还如何能行“难忍则忍,难行则行”的菩萨道呢?但一些行善的团体,他们并没有受戒,只是因为慈悲和行善的信念,可是他们就很能忍:本来是帮助别人,可是人家却说:你给我的太少了!他们能接受,,真的是很难得!但是这些忍辱也只是世间法的层次,也与佛法上的解脱无关。《六度集经》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情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谁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那就变成三个善了;口就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口四我们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个善;然后我们意变成什么?我们不贪、瞋、痴,这样能够善守这十个善业,那又比五戒更进一步,就可以生界天。界天福就是靠这十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关于如何让持戒得以清净,是佛陀一直不断重复的教示。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有人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八轻等等;而其中唯以菩萨《优婆塞戒经》所说的菩萨戒是一世受,其它的经本戒本中所说的菩萨戒,都是尽 三摩地

2018-07-23

10)手机改成可以随时都无线上网,那就变得觉得网络不用白不用,所以就不小心跟一两位好朋友过度攀缘了,好朋友生活上遇到烦恼或困难会问我,我们也彼此分享趣事或心情!那结缘久了就不小心变成过度攀缘,过度攀缘久了讲话就变随便,变得没大没小或者我就对他们起慢心或讲些绮语(无意义的话)!然后可能文字讯息上可能造成他们的误会,不小心伤害了对方而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对 三摩地

2018-07-23

以《梵网经》菩萨戒来说,杀人、偷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瞋、故悭、谤三宝这十重戒,广义来说,都具有不违背解脱的意涵,因为造作这些违戒的行为,都多分少分缘于贪、瞋恚、愚痴、憍慢、怀疑、恶见六根本烦恼;也就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的烦恼未断除所致。我们不妨举经典中的故事来说明:在《百喻经》中有一则譬喻的故事: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天有一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受菩萨戒者。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次兴三愿一愿自己三业所作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共。二愿我共十方一切众生。早度生死烦恼大海。到涅盘彼岸。三愿我与法界众生。通达十二部。经文义了了分明。一切善法因戒增长。具足六波罗蜜三十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复有人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shé)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 三摩地

2018-07-23

】(《普曜经》卷四)就是在说明众生出生五道的因缘:持守五戒不违犯的,未来就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就转生为界天人;如再修禅定,则生为色界、无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悭贪的就堕落为饿鬼;愚痴无明重,常与人争斗冲突的,将来就会投生为畜生;不修十善业,反而更造作十恶业的,就会落到地狱道中受种种苦报。所以释迦牟尼佛为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制定了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说有那一天——譬如说界天的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每次你一上坐,他就幻化一个美女来,或一个俊男来引诱你,你气死了。他每天来,你每天气,那你就错了。你只要冷眼旁观,看他搞什么花样就好,你不要生气。引诱不了你,他就走掉了。生气了,你就犯了重罪。第十:不谤三宝。不谤三宝这一戒,大家要很小心啰!很多人说:只要我不讲出家人的过错就好了,我就不会毁谤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有人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 三摩地

2018-07-23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有人若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 三摩地

2018-07-23

用心者,发心思惟为偷盗。用身分等滠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经中所说重物,即价值五钱。此盗戒,以六种因缘成不可悔罪:一、他物,即所偷盗的东西,自己无主权。二、他物想,即思想不错知,意识上清楚地知道偷盗之物是他人所有。三、盗心,即由贪烦恼相应,于他人物生起偷盗心。四、兴方便,即进行偷盗的种种方法。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这三种取中,又有 三摩地

2018-07-23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漏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