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禅就吓坏了,心里面先自我设限:我哪有可能学禅!末时代了,而且我这种根性怎么可能?先自我设限。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节禅净互通末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 三摩地

2018-07-23

中午给一个朋友拜年,他很关切我目前的生活状况,谈到我未来有什么打算和规划,我坦言自己没有任何想,没有任何计划和安排。他很为我担忧,连声说有困难直言相告,千万别客气,都是自家兄弟。对于这份好意我心领了,除了感受到这份兄弟的友情温暖外,我还被自己的回答吓了一跳。这份惊讶来自于自己居然对于未来不做任何规划和考量,还这样的心安理得。未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如 三摩地

2018-07-23

修学佛,善知识非常重要。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才可能帮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佛知见;然而善知识漫山遍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呢?要如何辨别真假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唯有佛门中七住位以上,已得位不退者方可称之,未悟者只能是一般初机学人的善知识;对于久学求悟的学人来说,则必须是已悟者才是善知识。所以一切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 三摩地

2018-07-23

奇怪电影导演袁振洋先生居然可以把佛、禅宗的神韵全都抓到了。难道也是修行人?现在很多所谓佛道场,很爱教人打坐,甚至办各种以打坐为主的宗教活动,也吸引很多演艺界等名人来参加,蔚然成风。打坐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可以帮助现代人放松身心,但是如果把打坐误当作参禅的门,那就是误解了祖师的西来意。中国这块土地,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八地证量的达摩祖师。参禅这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彼说灭六见之。云何为六?言有我见者,即说灭六见之;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有我见、无我见之。复自观察,说观察之;自说无我之,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又我奔走之时,能及象、马、车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门行不暴疾,然今日不能及此,必当是如来。」32经文描述佛陀回答「已住,不害于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但是心意识这个妄心却不能不要;没有了心意识这个妄心的作用,就无开悟。因此,参究的时候,我们参寻的方向应该要远离心意识,但是参究的过程必须要用心意识做为工具来参究。没有心意识这个工具,我们就无参究真如佛性、我们就无参寻无分别心。那么,禅究竟应如何修行呢?简单讲,悟前参禅明心,主要包括两部分:1、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世尊讲:吾以清净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眼藏,教外别传,嘱咐迦叶尊者。这个是不说而说,见色明心。又譬如说阿难陀尊者在世尊入灭的时候,他还没有悟入。后来他问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只回答他一句话:倒却门前刹竿著。他问这教外别传,世尊究竟是传个什么。大迦叶尊者叫他去门前把刹竿放到。刹竿就是上面挂着布帆的竹竿。这也好像是眼见色而悟入,其实是从身根悟入的 三摩地

2018-07-23

像末之世修学佛正道甚难,故余常劝人念佛求生极乐。所以者何?一者末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师,遇人辄言:末之世,去圣日遥,难修难证,勿唐费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夫,此二难也。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诸‘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作“空相”。真心的相也是“空”,但是祂的相虽然是空,却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而叫作“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具有“空”的相——空无形色,所以合在一 三摩地

2018-07-23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三摩地

2018-07-23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悉皆不取,谓一切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三摩地

2018-07-23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佛这么说(尔时,佛告功德林菩萨摩诃萨言):……功德林!一切相有三种相。何等为三?所谓虚妄分别相、因缘相、第一义相。(《深密解脱经》卷二)一切,举例而言,桌子是无量无边中的一个,而从现象界来看,它是依于人们的分别建立,假名施设而称为桌子,没有它的真实体性存在,所以说是虚妄分别相;可是又依于人们的种树、伐木、裁制 三摩地

2018-07-23

(2)大慧普觉禅师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佛谓富楼那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界。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界。如来藏即此心此性也。(3)永嘉证道歌唐慎水沙门玄觉撰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五项里有所匮乏引起,那么我们就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就能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好像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可实际上,这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如果按照佛陀指引的智慧仔细去思量,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 三摩地

2018-07-23

实际上老死的变异,是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已经分分秒秒,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我们的心识,没有办去觉知而已。但是从理上来看,至少应该能够信服,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色身就已经不断的在历经变化了。换句话说,不管是从时间的长远性来看,色身会有老死;从时间的短暂性来看,色身会在所变迁。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应该能够现出色身本身,确实它是一个无常的存在,无常是 三摩地

2018-07-23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看!所谓的我见,指的是把五阴我当成是一个真实常住的实体,也就是说把五阴我当成恒常真实存在的错误见解,这个才叫作我见!世间人所觉知的我见,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和心理二部分。关于色身的部分我们可以见到,比如小朋友,在外面发生争吵冲突的时候,往往回家跟家长都会不自觉的说: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骂了我等等,很显然是以色身当作是我的重要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一般人希望能够青春永驻;甚至在历史上有许多帝王的陵墓里面,用尽各种方来维持他的色身,像木乃伊之类的;很显然就是对五阴的色阴有所执著。再来看名的部分,这个烦恼是在乎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很显然,关于别人的评价到我们的感受来讲,就是受的部分;受的部分,我们领受、领纳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一步会依照这个评价来想象,这个人到底对我好或者对我不好;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三乘,其中声闻乘以及缘觉乘完全是在讲解脱道,只希望能够出离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不再来三界轮回。也就是说,解脱道教导我们如何把对于三界的贪著给修除掉。但是在能够断除三界烦恼之前,必须要先能够见道,见道就是断三缚结,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断我见。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八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