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净无想道的问题就出在,如果以它为究竟的涅槃的道路的话,其实他是有可能产生见解上的错误,所以佛陀并不认可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就一定是获得涅槃;问题就在这里,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智慧,要有解脱的智慧,能够断除我见、去除我执,这样子才是解脱啊!所以说,在声闻法道里面的解脱道,慧解脱的阿罗汉,他没有四禅的禅定力,可是他就可以入无余涅槃了。也就是说,他只要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如果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么慧解脱的阿罗汉根本无法入涅槃,因为慧解脱阿罗汉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根本无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说慧解脱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由此可知:这三种阿罗汉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而且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解脱的阿罗汉或者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们的解脱境界都是一样没有差别&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观是贯穿全部修行过程的一个很具体的方法。虽然方法是一个,但具体修的时候,其内涵就有所区别。修定的止观和修慧的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的修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一、修定的止观:止,停止第六识的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的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的方法才能达到止的目的;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的散动,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所得、无境界的无生忍,不是真正的开悟。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看话头是中国禅宗独有的修定法门。在禅宗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根性较好,定力也比较好。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本是慧,所以往往定多慧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身姿:数息法是在静中修定的法门。一般人一听说静中定,就想到屈膝盘腿,正襟危坐,双手要结什么样的印,脊背要怎样,头颈要保持怎样的姿势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禅定者由于没有出世间慧,不能断我见,不敢舍弃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微细觉知心,所以无法进入灭尽定境界。换句话说:灭尽定不通外道,其余如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等禅定境界为佛门外道所共通。2、禅定次第与三界天的关系欲界定、未到地定与欲界相应。具备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同时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往生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想法其实是种误解。看书的时候用心专注,虽然忽略了周围境界,但其意识心其实是在书中文字所描述的境界中念念变迁,攀援不定,这与修定时心定止于一念,不缘其他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仍是散乱心,不是定心。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再久,也不可能锻炼出住心一处的定力,更谈不上定力层次的不断增上了。(原标题: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没有定力,那就会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不对,也无法控制习气的现行,平时也无法时时反观自己的心行变化,修除烦恼就是很困难的事情。有好的定力,修除烦恼就比较容易。但是,有一些人,修定很多年,也很用功,定力却无法有很大的进步,一直无法进入未到地定。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是他的烦恼习气太重了,障碍了定力的增长。如果一个人的烦恼习气重,虽然看上去在修定,其实心中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欲界定所修出的神通,不如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不如依初禅所修的神通……,以此类推,依四禅所修的神通,是仅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神通者所无法臆测的。如前文所述,佛门修行者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定力,不是为了获得定境,当然也不是为了获得神通。非但如此,过早地获得神通,可能会导致修行者迷恋神通境界而误入歧途,或与鬼神结缘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定之法可分为动中修和静中修,所获得的定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让心定止于一处的能力,但由于定力获得的方式不同,也就有了动中定力和静中定力的区别。在坐中所修的静中定,容易入门,也容易获得一些定境。但是,静中修得的定力,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就不容易提起来。静中能够制心一处不散乱,到了动中却做不到,这样就无法参禅,因为参禅要在动中参,在静中参禅很难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经常被用作四禅八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到今天,禅定的概念已经基本偏于定的解释,而缺失了审虑的含义。但是,为了随顺大众的这种用语习惯,本文在讲到禅定一词的时候就专指单纯的修定之法(定学),而讲到禅宗的禅时,则用禅法禅悟禅慧等词语来表述,以示区别。(原标题:什么是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原标题:修禅定前先修忏悔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原标题:止观双运)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