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今天我们在谈佛法的时候,比较难知道说什么叫因缘果报,众生也常听说因缘果报,但你知道因缘果报有多么细微吗?因为因缘果报的意思是说,在你运作的当下,这个种子就重新种植进去,有的种子是已经显露祂的功能性,然后再回熏回去。不管你怎么去思维那个字眼,你的种子它是经过如来藏运作的,很快的又产生在里面。比如说,同样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乃至百千万人做同样的事情,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这样,每一辈子对于这世间的贪染都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污染法都有想要克制的作意,这样无量劫的修持,就会渐渐地达到你转依这实相心的目的,这样最后你就可以任运而为。如来藏不会像我们一直反观自己是否存在,因为这一切我们所知道的都是虚假的,祂不会想要怎样。如来藏不会生起这个念头,不会去反观、作意,然后思维有一个存在的「我」要做什么?从来没有,祂也永远不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种子怎么因为这个缘而生起这种种的世间法呢?就像世间人所说的,如来藏拥有什么样的出生的能力?可是这些能力的出生是有其时机因缘与条件的。有的时候,这些能力没办法显现,例如有人说有神通,可是你叫他哪一天,哪一个时节,怎么做,他也做不出来。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反省之余,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全然地无私无我,虽然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每一刹那都可以为了众生而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究竟的境地;许多的时候还是不断地想为自己来作些什么,想要于世间法多要些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可以像是这刚才所说的,来作些改变,调整自己的顺位,根据你所亲证的如来藏,或是根据你所了解的如来藏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证悟的话就来熏习这样的般若知见吧!因为一切万法都由祂出生,祂是根据你的心性来出生一切诸法的──当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当我们是无可救药的众生的时候,祂一样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满足我们,让我们得以在三界中生存,所以呢,祂是无怨无悔的。祂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祂的期望是什么。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在佛法中行善业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呢?佛陀告诉我们,的修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要一步步从基本的做人之道开始;佛法了做人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修学生天法的,然后才能再进到佛法的殿堂来修学。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罪福报应经》凡作功德,皆应身为,烧香福会,转经行道,不得倩人,呪愿若虚,如倩人食,岂得自饱能不饥耶?若烧香、鲜洁、逮萨、云若、香摄一切相,然灯续明,得三达智,无所罣碍,烧香斋食,读经达嚫,以为常法。布施得福,诸天接待。万恶皆却,众魔尽除,无敢当者。懈怠之人,安隐谐偶,无精进心,一朝疾病。有不吉利,便欲烧香,方云作福,诸天未降。众魔故前,竞共娆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佛法的基础——人天乘的修行。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菩萨进入初地也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要修行法门,修福很重要。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慧、阻碍别人修慧。如果以修福的行为去缠绕一个已经找到无门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要齐头并进;哪一支脚长一些或短一些,这一把椅子都会摇晃不稳,我们一坐上去就会摔下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福德,而且是必须要在正确的佛法、在之中所培植的福德。佛法当中每一个阶位的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有一些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由粗住入细住,就会有着欲界定身心轻安的发起,也因此会完全忽略掉拜佛的动作;而意识心只是单单的的的安住在忆佛念的定境法尘上,也就是已经入于心一境性的欲界定中。欲界定的发起有持身法,所以一者拜佛的动作不会停下来,再者全身会有轻安的觉受现起,也就是欲界定的善根发,轻安的觉受会遍满全身,不一定是由头顶开始。那轻安的觉受,我们可以以一个比喻,就好像女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情形是说,这个参禅者他是以法定心当作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息、念佛、忆佛、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裂,鲜血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罪人一看到舍利弗和目犍连,就赶快来哀求:两位尊者啊!我叫作晡剌拏,生前是作的传教士,毁谤佛法,所以遭受了这样的苦报;两位尊者如果回到南瞻部州,请告诉我的徒弟们,不要再把我供在塔里朝拜,这样子会更加重我的苦报啊!同时请你们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