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尽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改名为真如,成究竟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根遍缘一切诸法,伶俐得不得了!谁都比不上祂!解脱道的修证必须要靠祂,祂若不肯灭掉自己,阿罗汉就进不了无余涅槃;但是,佛菩提道的修证也需要靠祂,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也要靠祂;祂时时刻刻在无漏有为法上所显示的大功德,实在不可思议。以上说的是第七识的末那识。那八识心王中,最重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在哪里呢?这是不能明讲的,因为直接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起性空,并且能够亲证五蕴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识如来藏,转依祂的清净体性,并且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逐渐转变七识心自身,将我见、我执、三界的贪爱断除成为菩萨阿罗汉,与此同时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尽未来际常住世间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这亦是《心经》中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的菩萨心,也是涵盖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什么叫一切种智呢?一切种智就是说,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包括了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以及一切种子的流注等等;种智的正理,都摄属于一切种智的范围。诸地菩萨依般若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的一切种智!在还没有具足之前,称为道种智!一切种智修证,就可以断尽变异生死,而成究竟佛道。第六个阶位是等觉位与妙觉位。大乘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这里也同样有说到这件事情;这里有说到,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这是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显然它已经在这里说,这是有为而且是有所思维,所以显然这是有漏有为的一种禅定而已;所以它当然不是一种真正清净解脱的一个禅定,所以他还缺乏了断我见的功德,缺乏断我见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个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或者是天耳智通,就是能够听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先别急着想:再过一、两周,我要去禅三了,要赶快参出来:如来藏在哪里?错了!你要做的是先观行蕴处界的一一法虚妄,先断我见,不可漏掉任何一蕴、一处、一界。我见若能观行很彻底,把它断除了,找到如来藏时稍微为你点一下,你就知道怎么整理了。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原本含藏在阿赖耶识内的有漏业种,继续保存在阿赖耶识中,除非透过修行改染为净,否则永远不会改变。关于上面所说法义,不妨再举前面已经引用过的《心经》为例再作进一步说明,《心经》开首即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五阴)之定义已略说如前,然而何谓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甚么关系?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王!如佛所说:覆藏者漏,不覆藏者则无有漏;发露悔过,是故不漏。若作众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则微薄,若怀惭愧,罪则消灭。大王!如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善心亦尔,一一善心能破大恶。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是故诸佛说有智者,不覆藏罪。善哉!大王!能信因果,信业信报;唯愿大王莫怀愁怖。若有众生造作诸罪,覆藏不悔,心无惭愧,不见因果及以业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禅)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业,得无色(界)天报。(二)人人,也就是人类。人者,忍也,此谓人能安忍各种苦乐之境而存活。人类所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华严经》里面,佛从凡夫位开始讲起,菩萨的十信位、三贤位、十地、等觉、妙觉,把佛道的次第完完全全地演说了一遍;将整个的佛道,也就是把世尊接下来这一生要说的法,全部都演说了一遍,无所遗漏。这是显示佛陀是从一开始就已经具足了一切的智慧,并不是后来才慢慢的。华严时的教法显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贵,并不是像二乘佛法那样子将灭止生,那样的贫穷的佛法;也显示出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法的见道就是确实的知道有漏法都是苦的现象,知道苦是如何积集起来的,也知道苦灭除后的境界是什么,更知道灭苦的种种方法。如实的了知了这些,就是二乘法中见道的人了!所以二乘解脱道的见道,就是看见苦的现象就是五阴的炽盛,也看见五阴种子的聚集增长就是苦的生因,也看见五阴的灭除就是苦的灭除,更看见了灭除五阴的方法就是灭苦的方法,这样如实的看见了,就是南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像是这样的道理,诸位贤达!三界中无量的善法,那一切善法都是被四圣谛所含摄的,全都进入四圣谛中而无遗漏,这是说四圣谛于三界一切法中最为第一;如何是四个圣谛呢?是说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之道圣谛。】在苦圣谛中,以八苦及三苦(详后第二节中说明)观察三界六道,已经道尽三界万法无一不苦,即使是正在人间享乐之时,也都还是不离行苦、坏苦;设使有人修得三界最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人间的甘露也好,或是欲界天的甘露,基本上都是欲界中的有漏有为法,这和佛法的修证是完全没有关系。即使有人宣称他能够作法求得甘露,可以帮助学佛人在佛法上的证量,因此就蛊惑初机学人,前往修学求甘露法,甚至于是服食甘露;然而事实上,甘露也只是欲界天的日常饮食而已,纵使能够天天的服用,对于佛法的修证,仍旧是没有丝毫的帮助。在说过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种阿罗汉,也是声闻解脱果里面最高的修证,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那什么叫作三明呢?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那什么是六通呢?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对于外道,他最多只能修五通,他不能漏尽。什么叫作漏尽呢?漏就是三界烦恼,如果能够把三界烦恼完全灭除掉,他就有漏尽通。三明、六通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个叫作天眼明?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综上所述,出世间八正道者,着重在圣们必须不断思维四圣谛及无漏思维之道理;依出世间正见,能生起出世间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由于生起出世间正定之正受,所以圣们心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们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以正见为首来综贯八正道,在实践修行上,八正道有互相资助的关系,必须是八正道齐头并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