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真谛三藏法师,他不了解大乘佛法里面所说的每位众生都有八个识。所以他擅自的在第八识上面增加了第九个识。可是佛陀教示弟子的典籍当中,第八识是万法出生的本源、就是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未来佛地的无垢识。第八识是最终、最究竟的心体,并没有第九识的存在。真谛法师主张有第九识无垢识,认为这是独立于第八识之外的心法。然而他所以为的第九无垢识,本体其实还是第 | admin 2024-06-15 |
|
![]() |
平实导师在书中又举出真谛三藏法师在所造的《决定藏论》中也说到:【五识地,《心地经》言:阿罗耶识普为种本。云何知有?此是如来藏说,故《解节经》偈云:盛识普种本,深细流如溢;不为凡人说,恐生我见故。】(《决定藏论》卷1)导师如此解释:五识相应地,依《心地经》所说:阿罗耶识,普遍地作为一切法种之根本依止。如何知道阿罗耶识是真实有,而非想象得来的呢?这个阿罗耶 | admin 2020-02-18 |
![]() |
在这之前,真谛三藏法师别立第九识,他倡言第九识是第八识的所依,而且主张第九识纯然无为、没有作用;这些说法都是因为真谛三藏法师没有亲证第八识,所以不了解有情的第八识如来藏,其实祂本身就是究竟的心体。而如来的无垢识,也就是学人因地的时候第八识如来藏,这第八识如来藏本具有一切有为与无为功德,而不是只有清净无为而已;而且这清净无为性,正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所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摄大乘论》的内容非常精简,意旨又非常广大深远,导致论师们解释时各有歧异,本来在解释《十地经论》时,论师们对法界染净依止的根本,是第八识或是真如法性,已经有所争辩,后来又因为真谛三藏法师之翻译的缘故,使得这争议更形加剧。由于真谛三藏法师并没有亲证佛法的根本──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误会了《摄大乘论》中所说的佛法根本,而自行把第八识本自清净无为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及《大乘起信论》(梁、真谛三藏译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二卷,共计两译),乃为使众生起正信,说大乘之极理者。(注:《大乘起信论》说“如来藏法”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关于《大乘起信论》历代各家批注极多(注:兹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 | admin 2018-07-22 |
![]() |
陈文帝时,真谛三藏来华译出《阿毘达磨俱舍论》。唐时玄奘大师初抵天竺,亦曾习此宗法;归唐后重译《阿毘达磨俱舍论》,成为后来中国俱舍宗所依论典。依此宗所依论典,应判此宗属于三藏教,乃小乘法;不能弘明四阿含中大乘密意故,以涅盘修证为指归故。此宗所修为四谛八正及十二因缘法,所证为有余依及无余依涅盘,解脱果唯具此二,不具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及无住处涅盘;唯证二乘 | admin 2018-07-22 |
![]() |
)以及《大乘起信论》(梁、真谛三藏译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二卷,共计两译),乃为使众生起正信,说大乘之极理者。(注:《大乘起信论》说“如来藏法”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关于《大乘起信论》历代各家批注极多(注:兹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 三摩地 2018-07-19 |